孟瑯的工作就是替岳丞相閱讀這些機密的奏折,將它們分成幾類。這些奏折跟他之前處理的孟誠的奏折截然不同,畢竟各國使臣的往來文書總要顧及國家的顏面,而這些奏折卻不需要那樣文質彬彬。
孟瑯在這些奏折中看盡了人世百態,他這才發現絕大多數官員都渴盼議和。岳丞相的陟罰臧否,在他們看來不僅是培植黨羽,討伐異己的舉措,更是阻撓議和阻撓國家安寧的大逆不道之舉。
有一位大臣是這樣寫的:
“夫議和之際,竟調兵遣將,移戶實邊,此無異于宣戰矣。如此,敵安敢和?敵不和,軍隊虛耗無日,百姓怨聲載道,國家不堪忍受矣。且陟罰屢動,百官不安,恐不利于朝廷根本。夫以丞相之高德,必不忍勞民傷財,再添戰亂,愿丞相親賢遠佞,惦念生民,體恤百僚”
這本含沙射影的奏折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即孟家和岳家的婚事。
這門婚事原本無可指摘。孟三公子與岳小姐年齡相仿,門當戶對,當為美談。然而,在這場戰爭中,這兩家的權勢膨脹得太大了。戰爭剛開始時,許多人覺得長明不可戰勝,沒一個人敢出去領兵,但戰爭一平息,他們卻立刻忘記了早先的恐懼,開始埋怨自己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
他們感到孟家和岳家一定是合計好了,孟璋肯定給岳家遞了秘密情報,使得岳家和孟家都全力支持戰爭,還把自己的兒子都派了出去。他們開始考究這兩家的種種不當,比如孟誠未稟告大王就讓孟瑯頂替自己的位置啦,比如岳安國私自駐扎江縣啦,比如孟璋偷了信關所有的箭啦
他們夸大其詞地說:雖然那場奇襲是取得了勝利,可要是所有仗都這么打,不就完蛋了嗎?
兩家之中,卻是岳度時最受撻伐。岳家長期霸占相位,早讓許多人看不慣了。首先,實邊無疑是勞民傷財的事。
朝廷(二)
孟瓊去丈人家去得很殷勤,隔三差五便過來噓寒問暖送東送西,陪岳夫人說說話,還用樹葉子吹小曲逗她開心。孟瑯瞧見他在岳夫人面前那么開心,不禁覺得或許可以托岳夫人問問孟瓊最近是否有什么心事,為何對他有那樣大的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