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看佛寺可能覺不出什么味道,但是依山傍水的位置可謂是錦上添花。背后就是連綿的叢山,植被開得茂盛,給佛寺增添了幾分生命力。身旁的松樹被打理得井井有條,舒展的姿態和金寺相得益彰。
池面平靜,偶爾會泛起微小的漣漪,佛寺面前那一片水面都染上了金色,像是魚鱗一樣在閃閃發光。
池水中央還屹立著兩棵小一點的松樹,零散的石頭把它們圍起來,即使透過水面上倒映的影子也能看出它們身姿挺拔,旁邊還有朵朵白云作為陪襯。
即使身旁人來人往,俞舟也感受出金閣寺的魅力。
這個庭院是回游式設計,順著步道,不管從哪個各個角度欣賞到的佛寺都是輝煌大氣。
俞舟特地挑了個側面的位置來拍照,對稱的結構看起來賞心悅目,池面能夠清晰地映出金寺的倒影,柔和的日光還能把松樹超脫的氣質給體現出來。
金閣寺每個季節都有不一樣的景色,秋天能在這里欣賞到如火般熱情的楓葉,要是下雪的話,會是一片銀裝素裹的景象。
屋檐被白色所填滿,周圍松樹的枝條上都會掛滿積雪,可能還會壓彎了原本挺立的身姿。背后的叢山因為大雪紛飛顯得冷清又孤寂,金閣寺就像個沉默的神女獨自跪在雪地里,只有頂上那只金鳳凰還在俾睨天下。
俞舟想起那場發生在1950年的大火,金閣寺就在烈火中盡數坍塌。
三島由紀夫根據這件事寫了同名小說,描述了一位年輕人是如何最后做出燒掉金閣寺的決定。
主人公從出生起就是被光明所拋棄,先天性的口吃,平庸甚至有些丑陋的外表完全不討人喜歡,更不要提低微的家世,另外內斂孤僻的性格更讓他無法融入人群。
從小就受到外界的排擠,還有數不清的嘲笑,這些都讓本就敏感自卑的內心變得更加扭曲,自認為清高的他漸漸對于黑暗的事物產生了執念。
從父親的口中聽說金閣寺是世間最美的存在,他也產生了向往,佛寺的圣潔和絕美成了他終日的情感寄托。
他無數次幻想金閣寺輝煌的外墻,精美絕倫的屋檐,還有屋頂站著的那只高傲的金鳳凰。
然而當見到事物的那一刻,現實的殘酷終究把他的幻夢擊得粉碎,金閣寺不過就是平凡的三層建筑。
但是當他回到家鄉后,卻重新發現了金閣寺的美麗。
正因為金閣寺不夠美麗,他才可以用自欺欺人來反復修正這一點。他又重新瘋狂地迷戀上那個金色的幻影。
一開始他以為戰火隨時會將金閣寺毀于一旦,而這和他悲慘的命運如出一轍。
他在池中的倒影中不僅看到了靜默的金閣寺,還看到那個孤獨的自己,于是他沉醉在與金閣寺在戰火中同歸于盡的景象。
但是結果不如他所愿,金寺終究安然無恙,而這也逐漸讓仇恨的種子在暗地里生根發芽。
他把自己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轉移到了金閣寺和自己之間。燒掉金閣寺,仿佛就能將這個不斷帶給他痛苦的世界也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