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的電瓶車“嘀嘀”兩聲,陳琦接過傘柄,讓她走在靠右的一側:“我們老師很啰唆,也很上心,逼著我們用功,我晚上有點失眠,睡不好。”
“是因為競賽?”
“嗯,你知道我不抗壓。”如果說初中班里就一個趙曉青,那么高中班里有一半女生都是趙曉青。大家都很自覺,這讓他感到有種被包圍的憋悶。
他沒等到趙曉青接話,趙曉青也忽然不知該說什么。她悄悄看他,印象里這是他們倆走得最近的一次,可是差距偏偏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大。競賽名額不是誰想有就能有,五班的綜合成績全年級第一,可她身處其中總是格格不入,物理對她的打擊甚至超過了語文給她的自信。
陳琦打量她:“你怎么了?”
“沒怎么。”趙曉青避開他的視線,不想被他嘲笑,隨口問了句,“你和葉玉玲還是同桌嗎?”
“是。”
“你們班的女生很強吧?”
“強。”陳琦想起趙曉青的成績,“你的物理怎么回事,我看你好幾次不及格。”
他不提還好,一提又戳到趙曉青的痛處。
“你們班藏龍臥虎,就沒人帶帶你?”
“有,但我太笨。”趙曉青想,張揚那種好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她這種笨學生也不是一下兩下就能教會的,“我都不想學了。”
她以為陳琦會哈哈兩聲,說你也有今天,但他只是又打了個哈欠:“不想學就別學,高二選文科一了百了。”
“哪里還有文科?政史地?可我聽張揚說我們這屆可能不開政史地的班了。”
自從高考改革,語數(shù)英以外的科目變成七選三,學校就傾向于文理搭配開班,兩門文科加一門技術。技術是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合并在一起,以前只是作為學考的必考科目,趙曉青不太想選。
陳琦明白她的擔心,一中向來是十二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數(shù)量本就懸殊。他似乎是深思熟慮過:“我倒覺得不管加不加技術,都可能保留一個純文科班。之前考理綜文綜,理綜好的同學能考個兩百七八,文綜考個兩百五十幾就頂了天,但現(xiàn)在都是賦分制,就算一百分的試卷實際考八十七分,只要排名靠前,賦分也能賦到九十七或一百,所以文理其實一樣。”
趙曉青考慮現(xiàn)實:“可這個排名是全省一起排,我怎么可能排進前3?”
“怎么不可能?”陳琦語氣認真,“其實從整體上看,文科分差小,變數(shù)大,我們縣中不一定比不過城里的高中,倒是物理,縣中以及鄉(xiāng)鎮(zhèn)高中的生源和師資力量比不過大城市,他們的競賽輔導是常態(tài),理科水平完虐我們,而我們只有少數(shù)的尖子生能賦分到九十幾,大多數(shù)在六七十分,一中要是考慮升學率,肯定少開物理班。”
趙曉青覺得他分析得有道理:“所以雖然政策是讓大家想選什么就選什么,但其實做不到,就像一中沒條件給每種科目組合配備足夠的老師。”
陳琦點頭:“我猜明年調整,五班是唯一含物理的理科班,十四班是唯一一個政史地的文科班。”
趙曉青微愣:“為什么?”
“猜的。”陳琦的根據(jù)是五班的班主任是物理名師兼年級副組長,十四班的班主任則是歷史名師,班主任和領導一般不會有大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