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在進行了沉船戲的拍攝之后,整個劇組的狀態都很奇怪,完全無法保持之前那種拍攝節奏了,就連最有能力的演員,也是接連遇到ng的情況,洛遠始終找不到他需要的那種感覺,這讓他非常苦惱。
在此之前他就知道沉船戲難拍。
但是他沒有想到,沉船戲會難拍到這種地步,演員們似乎很難抓住那種生死之間的感覺,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那樣的生死,或許照本宣科的專業級表現,可以彌補一些真實性的欠缺,但洛遠還是想要做的更好,還是希望大家演的更真,更能夠感染觀眾,而在這樣的心態下,接連兩周的徒勞拍攝,洛遠終于明白——
沉船戲,不是立刻就可以拍的。
洛遠,包括整個劇組,都需要醞釀出一個感覺,那種把自己置身海難現場的感覺,為此洛遠決定,帶著劇組,親自去海洋上尋找珍珠號沉沒的地方打撈殘骸,盡管此時距離珍珠號沉沒已經過去太多年。
劇組自然是跟著洛遠的決定走。
而在經過特許之后,洛遠的攝制組使用一艘華夏自主研發的深海調查船,對沉船進行了多次潛水研究,近距離接觸珍珠號的殘骸,整個劇組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當洛遠以及一些主要演員從海底回到補給船上,皆是長吁短嘆,這一過程中,不僅是洛遠真正感受珍珠號,尋找感覺的心路歷程,也是許多演員們更了解故事背景,更為故事觸動的契機,他們隱隱明白,洛遠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感覺。
當然不僅僅是近距離的感受。
在《珍珠號》的電影中,還需要亮出幾個水下珍珠號殘骸的鏡頭,這就需要水下攝影了,好在如今的技術完全可以攻克這一難關,最終有專門的公司在洛遠的要求下,研制出了足夠應付這種場面的黑科技攝影機——
饒是如此,開始的水下拍攝仍不順利。
洛遠嚴格按照故事板的要求去拍攝所需要的畫面,但是所拍攝的畫面不盡人意,第二次下潛以后,洛遠重新整理了拍攝思路,他放棄了按照故事板尋找畫面的做法,開始尋找那些感人的東西,在最后兩次下潛過程中,他們用一個遙控裝置將攝像機帶入巨輪殘骸的內部,這是以前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所得到的結果讓洛遠激動不已,那些曾經在照片上看到過的景物:
窗欞、壁爐、水晶吊燈歷歷在目!
風衣、眼鏡、紅木家具裂紋彌補!
這一切雖然已經在暮氣中銹跡斑斑,仍不失典雅高貴,曾經的頭等艙豪華臥室,現在卻是螃蟹蝸居之地,洛遠幾乎在看到這些畫面的瞬間,便決定采用,使之出現在電影中,沉船殘骸的特寫和簡單的鏡頭,源自這艘真正的珍珠號,本身就是一件極為有意義的事情。
不是什么特效。
它是沉寂了大半個世紀的巨輪。
而且這也將是世人第一次透過洛遠的鏡頭,見到這艘海底殘骸的內部,直到這個環節結束,洛遠才開始帶著劇組進行真正的沉船戲份拍攝,這一次,大多數演員,都能給出洛遠需要的感覺了,少部分仍然不那么通透的,洛遠也沒有著急,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琢磨,在場都是演技派,沒誰是不可雕琢的朽木。
如何使巨輪逐漸沉沒于水中?
這是《珍珠號》拍攝所需要解決的大問題,以前從沒有人將幾層樓高的場景整體升降過,洛遠命人制作了液壓升降器,首先用在了二號攝影棚拍攝頭等艙餐廳下沉的場景上。
頭等艙餐廳場景的底盤安置在升降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