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后世也調工資,其工資增長最快的當屬新千年之后,普通教師的工資從五六百元左右,迅速飆升到2010年的三千元以上。
只是,華夏的工資增長雖然非常快,但由于取消了福利分房等福利制度,新增的這點工資,剛好新購房屋的首付或支付分期付款。
即便到趙無極重生之前,有人也在算賬。譬如一個東海工薪族,每月拿2萬元,也難以買起最低價在4萬元平米的房子。事實上,即便在東海,月薪2萬也是相當的高薪了,普通的教師或職工,有誰能拿到2萬的月薪?
如果在以前,趙無極一般不會產生這種想法,但重生后的趙無極確實有些不同了。
首先,他發現前世的華夏,漲工資都是“被迫”的,即物價上漲得差不多了,或某些行業工資太低了,才出臺政策調整工資。而僅僅是出臺了一個調資政策,薪水還沒拿到手上,物價又開始猛烈地上漲。
其次,前世的華夏似乎有意保持著一個物價上漲的態勢,這里面的原因,不外有國家以投資拉動增長,同時超高的儲蓄讓官方有些擔心,物價上漲有利于調控儲蓄數字。
再次,前世的物價上漲,直接生產者并沒有獲得足夠的好處,譬如蔬菜,農民種的冬瓜連一毛錢一斤都沒人開車去拉,但在某些地方,零售冬瓜卻要賣到4元一斤(星辰現在吃的冬瓜就是這個價)。
此外,物價上漲并不會影響官員等特權階層,他們的工資“基本不動”,感受不到物價的威脅,惟有那種一日三餐需要自己上街買來吃的平民工薪階層,才真正的深受其害。
趙無極覺得自己既然重生了,再加上自己對華夏擁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力,華夏,未必不可以像米國那樣,來個寅吃卯糧。
米國人敢于把公民的福利搞得特高,而政府付債累累,拋開其他因素不說,米國政府真正把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是其根本原因。
當然,米國有很多有利條件。米國作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有科學技術的溢價收益;米元作為世界貿易結算貨幣,相當于全球都在為米國政府埋單。
但是,后世華夏幣堅挺起來后,華夏人并未從幣值上升中獲得足夠的好處。這也說明,米元對米國政府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的,主要還是取決于國內的政策。
事實上,華夏上漲的這點工資,根本就用不著寅吃卯糧。一來華夏的工資水平非常低,其工資總量并不大;二來華夏這兩年的經濟增長相當強勁,僅僅是一個鳶島自治領與華夏的經濟交往,讓華夏獲得的實際利益,就超過了2000億美元,最少12000億華夏幣。當然,如果按鳶島幣結算,這個數字會低得多,只有800多億鳶島幣。
此外,華夏雖然開支也增大了很多,但那大多是建設項目,只要項目建成,華夏就將坐享其成;至于軍事費用等純開支,華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能夠給國人大幅度調整工資,說明華夏領導層聽進了自己的“建議”,這讓趙無極非常有成就感。但是,趙無極關于華夏農民的系列想法,卻遭受到了挫折。只有部分建議得到了采納,而且還是分期實現,類似于分期付款。
第一個建議就是農業稅以及農民負擔問題。如果以絕對數字算,此時華夏農民人均負擔并不高,以100元計算,全國8億農民,也只能增收800億元罷了。但是,華夏政府卻擠不出這800億元現金;另外,華夏的農民,即便是不交這100元,也最多是緩解一下農民的疾苦,想要以此發家致富卻完全不可能。
因此,在這條建議上,華夏政府決定用4年時間,將農民的負擔全部解除,而且還承諾第五年起,給農民種地以適當補助。
其實,對農民的問題,此前的趙無極也有相當深刻的研究。農民的貧困,與農業的關聯度并不大,而是與農民本身的市場參與度低有相當的原因。
華夏的社會分工,最徹底的應當算是農民。很多農民,世世代代當農民種地,從來沒有參與過經營活動,即便有也是將自留地里的菜背到集市上去賣,從最初幾分錢一斤,到后世一兩塊錢一斤,但是,后世任何一個農民,只要愿意去工地打工,或者去別人家幫忙,一天管吃管住,也差不多有上百元的收入,因此,賣菜的那上百元錢,以其說是地里的收入,還不如說是他一天的勞動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