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趙無極,并不會就這些宏觀的問題再說什么,因為他所面臨的事情并不少。當然,對于各學科門類的具體研究指導,趙無極也會盡心盡力去做。畢竟,華夏在很多方面確實落后了。
4月15日下午2點,趙無極在華宣部一名副部長和教育部一名副部長的陪同下,走進了華夏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自近代以來,就是華夏主要思想的發源地,其“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一直被后世所津津樂道。
前世,趙無極對這所著名大學也心懷景仰,只是,趙無極根本沒能力走進這座知識的殿堂。不過,重生后的趙無極已經沒有這種景仰之心了。事實上,京都大學在華夏排名靠前,但是,放在世界范圍內看,其實力也不怎么樣。
演講的時間是下午2點30分到下午5點,其中趙無極講兩個小時,然后留下30分鐘供同學提問。這個時代,京都大學的規模并不大,但也有萬人以上的規模。面對如此規模的學生,除了京都大學的運動場外,幾乎沒有地方能夠容納得下。
因此,主辦方很聰明地在主會場外,還設置了很多分會場,通過電視連線,將視頻信號同步傳播到分會場。
不用懷疑趙無極的人氣以及號召力,在京都大學,趙無極早就成了女生們的偶像,男生們的膜拜對象。一聽說趙無極要來學校演講,即便已經畢業了的學生,也在通過關系申請回母校來聽演講。
而本就在京都大學讀大三的趙無際,以及獲得了趙無極書法題字“心存夢,生如花”的魏婷婷,因為趙無極要來演講,再次成了學校的中心,與兩人打招呼,隨時來拜訪的人,數不勝數,弄得兩人好幾天都頭暈腦脹。
在京都大學,趙無極自然講的是他準備的第一部分內容,歷史的迷霧森林。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趙無極的演講由此開頭。
趙無極話鋒一轉,但是,“當歷史被記載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被修正!”因此,歷史的真實,除了正史記載以外,還有稗史野史,以及歷史留下來的所有實物與文字。
于是,趙無極開始從周的“分封”開始,講到秦的統一,直到明清。趙無極重點講了“集權主義”在華夏的歷史選擇問題。
集權,是相對于分權的一個概念。集權,并不等于專制,也不等于。華夏的歷史,真要說起來就是一部集權史。華夏人擁有這樣的土壤,也擁有這樣的習慣。華夏的民諺“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就充分表明,華夏人,并不具備西文人那種所謂的民主意識。
于是,趙無極對西方與華夏作了比較分析。他舉了一個例子:譬如5名普國人準備合資成立一個公司,這五名股東首先想到的是,除了投資外,我能為公司做什么,我適合在公司作什么;第一個人會想,我以前是搞技術的,我在公司就負責技術工作,擔心一名工程師吧;另一個人說,我以前有過市場銷售經驗,我來搞銷售吧……
但是,華夏人不會這樣思考,他們首先想到的,我來當董事長、總經理,因為董事長和總經理權力大啊,再說,錢抓在自己手里豈不是更放心一些?
另外,普國人一旦確實了各自的職責范圍后,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盡量配合好別人;而華夏人在這一點上也是相反的,他們要求別人做好,要求別人來配合自己,處處要體現自己的權威;
譬如在初步分工時,某人只是一個副總經理,他的職責就是配合總經理做好工作,但是,如果在某件事情上,總經理沒有滿足他的愿望,那么,接下來就不是配合了,而是不斷地內斗、拆臺,直到把公司搞垮,大家同歸于盡了事。
華夏人常說的,“打伙的生意難做”,就是難在這里。
最后,趙無極總結道,華夏的未來,只有建立在對歷史以及民族性格的深刻分析之上,如果我們忽略了這點,我們就會失去方向。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