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雖然熊國依然是超級大國,但與米國相比,也只能算是“外強中干”罷了。假如兩個超級大國彼此干一場,趙無極相信,熊國的虛弱立即就會顯現出來。
事實上,善于分析的人士已經發現了熊國的這種虛弱,這就是著名的阿富汗戰爭,熊國打了差不多十年,并沒有征服這個小小的國家,而是不得不撤軍。
或許有人說,米國不也是這樣嗎?當年,米國在朝鮮,在安南與華夏較量時,不最后都撤軍了嗎?米國也虛弱得很啊!
如果有人這樣問趙無極,趙無極肯定是不屑于解釋的,因為這是“無理取鬧”。米國發動的戰爭與熊國發動的戰爭,是一樣的嗎?如果稍具頭腦,就會看出,雖然都是戰爭,好像都是超級大國被打敗了,但二者還是有不同的。
米國的撤軍或談判,是因為戰爭的代價太大,其代價超過了預期或者超過了收益,米國人不愿意付出這種代價,因此而停戰;而熊國的戰爭向來是不惜代價的,至少,從“少數派”開始執政熊國起,熊國的戰爭就開始瘋狂起來,一點也不計代價。
這種瘋狂,在歷史上也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因為熊國的瘋狂有效地遏制了德國人的瘋狂,改變了二戰的結局。
而被這種瘋狂精神左右的戰爭,如果戰爭敗了,那就是真正的敗了,絕對是實力也不如人,精神更不如人的失敗。
米國發動的戰爭雖然也失敗了,你可以說米國人的精神頭不如勝利的一方,但你絕對不能由此得出結論,米國人的實力也不如勝利的一方。
譬如朝鮮戰爭,華夏是勝利的一方,華夏戰勝了米國。華夏總不能由此認為,華夏已經超過米國成為了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吧?
在動物界,熊看起來好像比較笨,但實際上是非常狡猾的,否則,看起來慢吞吞的,又是食肉動物的熊,豈不是要被餓死?
熊國,之所以被稱為熊國,一來因為其地盤廣大、厚重。二來即是他的狡猾、殘忍與貪婪。從一個面積僅數千上萬平方公里的小小的公國,僅僅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就發展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超級大國。
從歷史的角度看,熊國不僅僅侵占了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于華夏的大片領土,對華夏之東北地區同樣有著強烈的領土要求,如果不是因為“少數派”取得熊國政權,從而導致整個西方與熊國為敵,熊國自顧不暇的話,熊國極有可能對華夏東北再次動武。
因此。在威脅華夏的國家里,如果說米國是“利益至上”者,有利可圖就干,而顛國、盧國等純屬搖旗吶喊。根本沒膽量“獨立出兵”,那么,熊國的威脅卻更加實在一些。其原因自然是民族性格中潛藏著的“瘋狂”因子。
對于熊國可能的動武,華夏上層的憂慮之情非常嚴重。趙無極也認為熊國動武的可能性非常大!
只是,趙無極考慮的有所不同,那就是如果華夏在“靖邊戰役”中。如能以摧枯拉朽的速度打掉迦邏的軍隊,并趁機占領迦邏的大片領土,在熊國以及米國作出戰爭決定之前就結束此次戰役,那么,熊國也好米國也好,對華夏動武的可能性就可能降到最低。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熊國和米國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的軍隊能否抵抗如此摧枯拉朽的進攻!如果找不到克制的方法,兩個超級大國最終也只能以“雷聲大雨點小”而揠息旗鼓。
但是,如果華夏在“靖邊戰役”中,與迦邏方面打成了膠著或對峙狀態,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誰,又或者,華夏雖然在戰場上節節推進,但卻是以勢取勝,以人多取勝,那么,熊國和米國就有可能介入這場邊境戰爭。
熊國,或許會以傳統的陸軍推進模式介入戰爭,但是,此時的米國,肯定已經做好了現代戰爭的準備,幾乎發生在歷史同期的海灣戰爭,就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立體戰爭的經典之戰,也就是說,米國已經完成了戰爭與戰役思想的轉變。
基于上述考慮,看到華夏軍隊在鳶島陸軍的推動下,基本能夠跟上鳶島陸軍的步伐,讓趙無極懸著的心基本放了下來。
事實上,華夏的軍隊這些年來也有一些進步,一是因為十多年前爆發的安南戰爭,二是趙無極橫空出世后,在觀念與技術方面帶給華夏軍隊的變化。如果列強還以十年以前的水平來衡量華夏軍隊的戰力,極有可能要栽一個大跟斗。
……
當紅臉大漢關玉的指揮車駛入迦邏城市臺拉登時,趙無極終于將目光從臺拉登方向轉向了東線戰場,東線戰場發起攻擊的時間比西線戰場要晚8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