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帝因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多次侵擾邊境,派遣晉王朱棡與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再度北伐。
此次出征,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任左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任左右參將,領兵隨行。
圣旨命定遠侯王弼統率山西兵歸晉王指揮,其余皆聽燕王朱棣調度。
旨意快馬加鞭,初五夜晚抵達燕王府,落入朱棣手中。
朱棣緊握旨意,激動得雙手發抖。
他獨自一人關在房內,反復閱讀著這份讓他掛帥的圣旨。
他抬起頭,眼眶微紅。
這一刻,他等了很久。
回想起洪武十三年,他正值青春年少,被封為北平藩王。
當時,他滿心期待能有所作為,然而這十年間,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他人馳騁沙場。
二十一歲時,他看到沐英從陜西出征,快速進軍,包圍并俘虜了脫火赤,全國上下歡呼雀躍,迎接勝利歸來的沐英。
那時,沒人知道這位默默無聞的皇子。
洪武十四年,他二十二歲,再次目睹沐英從北平出發,奪取高州、嵩州、全寧,渡過臚朐河,所向披靡。
二十五歲時,他目送馮勝率領二十萬大軍擊敗納哈出,拿下遼東。
二十九歲時,他看著藍玉帶領十五萬大軍遠征捕魚兒海,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壯舉。
這些場景,對從小就浸潤軍旅的朱棣來說,每一次都是煎熬。
看到別人建立功業而自己無緣參與,那種失落就像普通人失去百萬家產般痛苦。
他心生嫉妒,也堅信自己能做到同樣的事情。
但偏偏朱元璋從未給予他這樣的機會。
如今,機會終于降臨。
這一次,他要打得精彩絕倫,讓父皇、天下人,以及自己的兄長們知道,世間還有一位朱老四,能夠在北方草原縱橫馳騁。
朱棣極力克制內心的激動,但最終還是忍不住,朝著門外喊道:“現在去慶壽寺請道衍大師前來。”
門外的人領命離開。
慶壽寺,又稱雙塔寺,其主持正是道衍。
不過道衍并非尋常僧侶,他曾拜席應真為師,研習陰陽術數,又與儒釋道三家的學者交好,可謂博通三教,胸懷大志。
然而學成之后,天下已太平,他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地。
后來結識燕王朱棣,發現對方雖然身為皇子,卻懷才不遇,于是主動追隨朱棣來到北平。
他知道,朱棣可能是自己施展抱負的唯一機會。
這一晚,他早就聽說有快馬進入燕王府,因此早早整理好一切,靜候朱棣召喚。
待到燕王府派人前來,道衍立即起身,沒有片刻遲疑,隨來人前往燕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