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夏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青山村和趙家村交界處的空地上就彌漫著一層薄霧。露水打濕了野草,空氣中混雜著泥土的芬芳和竹子的清香。遠處的稻田里,早起的農民已經開始勞作,偶爾傳來幾聲雞鳴狗吠,打破了清晨的寧靜。
太陽慢慢升起,金色的陽光穿透晨霧,照在臨時搭建的工棚上。這些用竹竿和油布搭成的簡易棚子雖然簡陋,卻是兩村人的希望所在。
林書明一大早就到了生產現場,手里拿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各種數據和問題。
”大柱哥,”林書明走到砍竹組,“昨天砍的竹子有些太老了,四年以上的竹子太硬,不適合編織。”
李大柱正帶著人往山上走,聽到這話停下腳步:”那要選哪種?”
”三年生的最好,“林書明指著一根竹子,”你看,這種顏色青中帶黃,竹節上有白粉的,就是三年的。太嫩了不結實,太老了太脆。”
”明白了。”李大柱點點頭,對身后的人喊道,”都聽到了嗎?選三年的竹子,別瞎砍!”
林書明又來到運輸組。十幾個小伙子正用扁擔挑竹子,從山上到工棚有二里地,來回一趟要半個小時。
”鐵牛,”林書明叫住組長張鐵牛,“這樣運太慢了,一天運不了多少。”
”那咋辦?”張鐵牛擦著汗,“總不能讓竹子自己走下來吧?”
林書明想起青山村之前用過的竹滑道:”咱們可以搭個滑道,就像青山村以前那樣。從山上到山下,竹子順著滑道滑下來,省時省力。”
”這個主意好!“張鐵牛眼睛一亮,”我這就帶人去搭!”
破篾組那邊,王大爺正在手把手地教趙家村的人。破篾是技術活,篾條的寬窄厚薄直接影響竹筐的質量。
”老王,”林書明走過去,”破篾的速度還是慢了點。”
王大爺嘆口氣:“這些人剛學,手生啊。你看那個趙大江,破了一上午,廢了一半。”
林書明看過去,果然趙大江正愁眉苦臉地看著一堆斷裂的篾條。趙大海的二弟平時游手好閑慣了,現在要他認真做事,確實有些困難。
”趙大江,”林書明走過去,”我教你個竅門。”
趙大江抬頭看他,臉色有些尷尬:“你你教我?”
”怎么,不愿意學?”林書明拿起一根竹子,”看好了,下刀的角度要斜一點,大概三十度。用力要穩,不能忽輕忽重。”
他熟練地破了幾根篾條,每根都均勻整齊。
趙大江看得入神,忍不住問:“你咋這么熟練?”
”多練就會了。”林書明把刀遞給他,”你試試,記住,心要靜,手要穩。”
趙大江學著林書明的樣子,果然比之前好多了。雖然他心里還是不服氣,但不得不承認,林書明確實有兩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