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十六年的春夏兩季很不平靜,朝堂上總被濃重的憂慮情緒所縈繞。無論是贊成北伐的大臣還是反對者,無不日日牽掛著遠在千里之外的子侄、兒孫。
然后在心底悄悄詛咒紫禁城里的皇帝不得好死!你沒兒子,隨便送出去個兄弟當幌子,卻要拿我們的嫡親后代當炮灰。呸,斷子絕孫的禍害!
不過也不全是壞處,有了這些牽掛,絕大部分朝臣們不管是否真心,都發自內心的希望朝廷的軍隊打勝仗。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兒孫們盡可能保住小命,進而提高了朝政的效率。尤其事關前線的事情,誰敢磨磨蹭蹭心不在焉,馬上就會被同僚一致排擠。
和朝堂相反,民間對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卻抱著樂觀態度。有了《半月談》和《商報》的推波助瀾,大部分戰報都會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被刊登出來,然后引發一片彈冠相慶,連帶著茶肆酒樓的生意都好了起來。
誰不愿意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朝廷打勝仗呢?雖然說明面上看不出短期收益,甚至還可能讓自家人成為死亡名單中的一員,但從整體上看百姓們還是支持的。
說起死亡名單,這也是今年的新奇事兒。以往打仗,就算報紙有刊登,也只是講述作戰過程和最終結果,頂多粗略的寫一寫殲敵多少、俘虜多少、損傷多少。
但這次不一樣了,每個月的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