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李守禮聽到媳婦要帶兒子去縣城,愣了一下,“地里那么多活,我一個人怎么做得完。”
“做不完?做不完那就分家啊,家里十二畝地,我們分四畝,就不用那么累了。”
周氏沒好氣地開口。
一聽媳婦提分家的事,李守禮不吭聲了,扛著鋤頭下地去了。
他有他的想法,這些年他也看出來了,李瑞和他爹一樣不是讀書的料,明年應該也過不了縣試。
到時候就可以正大光明提出來讓家里供李鈺讀書。
他供了大哥二十多年,又供了李鈺十年,他心里也憋屈,也有怨氣啊。
李守禮是人老實,但他不傻,不分家,兒子讀書,那么全家人就要供養兒子。
他供養了大房這么多年,也該讓大房供養供養自己的兒子。
而且大哥在縣城有工作,掙錢比他們種地容易,三兄弟一起供養,比他們單獨供養要輕松。
因此他才一直沒有松口,已經苦了累了幾十年了,只要再堅持堅持,堅持到明年李瑞考不中,就可以讓全家人供他的兒子讀書。
傻子才這個時候分家,我李守禮這輩子都沒這么清醒過。
周氏不知道李守禮心中所想,見到丈夫下地去了,有些心酸,但很快收拾心情帶著李鈺去縣城。
從李家灣去縣城有十里路,平時村里的人去縣城,基本上都是坐牛車,一人一個銅板。
平時李瑞上學,李守仁上工,都是坐牛車去,回來也是坐牛車回來,一天就要花掉4個銅板。
周氏雖然心疼李鈺要走十里路,但也舍不得花錢坐車,自從李鈺說要讀書后,她就開始偷偷摸摸攢錢。
半年時間,攢了三十多個銅板,這些都是要留著給李鈺讀書用的,走路去縣城,就當是鍛煉身體了。
周氏牽著李鈺,沿著小路去往縣城。
由于李鈺人小腿短,十里路兩人走了一個半時辰,到縣城的時候,都差不多快中午了。
縣城名為望川,不是太大,夯土的城墻已有些斑駁,周氏牽著李鈺從城門洞下進入。
一進城,喧囂聲便撲面而來,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幡旗招展。
空氣中混雜著食物的香氣、牲畜的氣味、還有各種叫賣聲。
“糖葫蘆!又大又甜的糖葫蘆嘞!”
“燒餅,剛出爐的燒餅。”
“磨剪子嘞——戧菜刀!”
李鈺對這些都充滿了新鮮感,前世只能在影視劇里看到的場景,此刻真實地呈現在眼前,讓他心頭涌起一種難以言喻的奇妙感受。
周氏緊緊抓著李鈺的手,生怕兒子走丟了。
她來過縣城幾次,知道縣城哪里有書坊,她帶著李鈺穿過幾條相對熱鬧的街道,拐進一條稍微僻靜些的小巷。
縣城的書坊基本上都集中在小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