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李瑞做了那么多事,洗他的衣服,打掃他的房間,李瑞從來沒有跟她說過一聲謝謝。
她在這個家就是透明般的存在,所有人都認為她付出的勞動是應該的,沒有誰會去感謝她。
而現在她從李鈺嘴里聽到了謝謝,這讓李蕓覺得冒著風險偷東西出來值了!
這一刻,兩個身處李家邊緣的孩子有了一個心照不宣的秘密。
接下來的日子,李蕓利用打掃的機會,一次次地將李瑞丟棄的廢紙偷偷帶出來。
甚至有時候還將一些書本帶了出來,給李鈺看半個時辰又還回去。
李鈺也在此時知道了他還有個過目不忘的能力,他像是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貪婪地吸收著這偷來的養分。
他無比珍惜每一張紙,每一滴墨,有毛筆,他就不用炭筆了,畢竟毛筆和炭筆的用法不一樣。
他先用清水在石板上反復練習字形結構,直到爛熟于心,才敢用那珍貴的墨和廢紙。
那半塊墨錠,他每次只用指甲刮下一點點粉末,兌上一點點水,寫出的字跡雖然極淡,卻筆筆認真。
靠著這斷斷續續的看書和記憶。
李鈺總算將四書背了下來,然后寫出來,也算是再次鞏固記憶,他并不是單純地默寫出來,而是用心理解每個字,每句話的含義。
這樣李蕓就不用再偷書了,大大降低了風險,至于五經,李瑞沒有帶回來讀過。
李鈺也不急,貪多嚼不爛,先將四書理解透徹了再說,他雖然前世是漢語言博士,對四書都有所涉獵,但不是他主要研究的方向。
此時重新讀四書,結合他的學識和經驗,頓時有了很多全新的領悟。
不過李瑞帶回來的四書只是最基礎的版本,注解都是簡化了的,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注本,這個世界也有堪比程朱理學的大家。
他們的注本才是科舉最重要的參考。
只是李鈺還接觸不到這些,只能先學習現有的書本。
轉眼間,日子在偷紙,練字,研讀中飛快流逝,半年時光,悄然而逝。
李鈺的字早已脫胎換骨,字體的工整和風骨,像是打印機打印出來的一般,足以讓許多開蒙數年的學子汗顏。
任誰也想不到,一個不到八歲的孩童居然能寫出如此標準的字體。
而且現在的他對四書的理解,已經不弱于在書院混日子的李瑞了。
可惜一直沒有接觸到五經,李鈺覺得可以施展他的賺錢計劃了,有了錢才可以買書,買筆,買墨,才能請得起夫子。
李鈺雖然可以靠著前世的知識自學,但和這個時代的讀書人比起來,還是不足。
只有身處在這個時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儒家學說。
哪怕只是一個秀才,對四書五經的理解也遠超李鈺,因此想要考科舉,他還需要名師。
大景朝規定9歲才能參加科舉,李鈺明年就8歲了,要想9歲科舉,他時間很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