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日當頭西堯村的大棚建設工地熱鬧非凡。
除了昨天參加土地平整的村民,又來了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甚至連一些平時很少出門的老太太也拄著拐杖來看熱鬧。
"這么多人?"鄭昊有些意外,"用不了這么多人手吧?"
"大家都想看看大棚是怎么建的。"李建軍笑著說,"這可是咱們村的頭等大事。"
劉明華從包里掏出一張圖紙,攤在地上:"咱們先來看看大棚的結構圖。"
村民們圍成一圈,好奇地看著圖紙。
"這就是大棚的設計圖?"張全蛋仔細研究著,"看起來像個長長的拱形房子。"
"沒錯。"劉明華用手指著圖紙解釋,"這叫拱形結構,最適合大棚建設。既能承受壓力,又節省材料。"
"為什么要建成拱形的?"有人問。
"拱形結構最穩定。"鄭昊接過話,"而且雨水和雪能自然滑落,不會積壓在頂部。"
"原來如此。"
"還有,拱形空間大,通風效果好。"劉明華補充道,"這樣植物才能健康生長。"
"那具體怎么建呢?"老王頭問道。
"分幾個步驟。"劉明華在地上用木棍畫著,"首先搭建骨架,就是用竹竿搭成拱形;然后鋪設薄膜,用卡槽和壓膜線固定;最后做好通風口和門。"
"聽起來不太復雜。"
"確實不復雜,但是要求很精確。"劉明華強調道,"每一步都不能馬虎。"
"那咱們開始吧。"鄭昊說,"今天爭取把骨架搭起來。"
第一步是定位。劉明華拿著測量工具,在昨天平整好的土地上做標記。
"大棚長50米,寬12米。"他一邊測量一邊說,"每2米設置一個拱架,總共需要26個拱架。"
"拱架是什么?"有村民不懂。
鄭昊拿起兩根竹竿演示:"就是把竹竿彎成拱形,像這樣。"
他把兩根竹竿的底部插進土里,然后彎曲到中間,形成一個拱形。
"哦,明白了。"
"看起來挺簡單的。"
"簡單是簡單,但是每個拱架的高度和弧度都要一樣。"劉明華說,"不然薄膜就鋪不平。"
測量定位工作很細致,需要反復核對。劉明華用繩子拉出大棚的輪廓,然后在每個拱架的位置做上記號。
"昊子,你看這個位置對不對?"劉明華指著一個標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