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一年后,姜竹蔭重新站在手術臺前,深呼吸了好幾口氣。
晨光透過解剖室的玻璃窗,落在她的右手上。她的指尖仍帶著輕微的顫抖,但握持手術刀的姿勢已恢復穩(wěn)定。
眼前的白骨是一具無名尸骸,在荒郊野外被發(fā)現,風化嚴重,幾乎無法辨認生前特征。警方初步判斷是多年前的謀殺案,但缺乏關鍵證據。
“顱骨骨折線呈放射狀,符合鈍器擊打特征。”她低聲記錄,手術刀精準地沿著骨骼縫隙劃過,剝離殘留的軟組織。
一年前,醫(yī)生曾斷言她再也無法執(zhí)刀。
但現在,她的尸檢報告依舊嚴謹、鋒利,像一把剖開真相的刀。
顧斯年站在一旁,金絲眼鏡后的目光專注而溫柔。
他遞過一份剛打印的毒理分析報告:“死者體內檢出鉈化合物,劑量足以致死。”
姜竹蔭接過報告,指尖輕輕擦過他的手腕。兩人對視一瞬,默契地繼續(xù)工作。
這具尸骨,終于能開口說話了。
三個月后,《國際法醫(yī)病理學雜志》刊登了他們的聯(lián)合論文——《基于微量金屬沉積的陳舊性骨骼損傷鑒定新方法》。
論文一經發(fā)表,立刻在醫(yī)學界掀起軒然大
波。
“這種方法能還原十年以上的損傷痕跡!”
“簡直是法醫(yī)學的突破!”
贊譽如潮水般涌來,而最高榮譽也隨之而至——卡森醫(yī)學獎,被譽為醫(yī)學界的諾貝爾。
頒獎典禮上,顧斯年一襲黑色西裝,站在鎂光燈下。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
“這項研究的成功,離不開我的搭檔——姜竹蔭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