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莎為了適應印刷,讓人以自己的書法為基礎,確立一種印刷體——路易莎用自己的書法不是因為自戀,而是她這輩子寫拉丁字母的書法來自上輩子的‘意大利斜體’,本來就簡潔、規范又美觀(相對此時人們用的字體來說)。
確定印刷體是交給書商和路德維希的工作之一,路德維希一下就發揮出了自己天賦,以路易莎的字為基礎,確立了一版印刷體。使其兼顧規范和適應金屬活字印刷的同時,另有一種和諧的、便于閱讀的美。
路易莎也認為這個工作完成的很好,這才會出聲稱贊。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吉娜也在一旁和路易莎一起看新印刷出來的作品,雖然此前就知道路易莎準備做什么,可真正親眼見證‘印刷’這是
穿越中世紀244
西岱作為一座擁有不少學校,
城市內有幾千學生,日常會讀寫的人更多的城市,紙張可以說是常見消耗品之一了。尤其是在學校聚集區,
這里甚至有專賣文化商品的一條街,街上有賣紙張、羽毛筆、墨水、墨水瓶、印章、書籍等商品的店鋪,是學生和老師們經常光顧的。
所以某一天這里開了一家兼賣各種文具的店鋪,沒人覺得奇怪。最多就是覺得這家店鋪的窗戶很大,
用的是特魯瓦大塊平板玻璃,看起來采光尤其好。另外,
裝潢也比一般文具店精美,
這顯得有些特別罷了——此時的店鋪,雖然還沒有后世的‘窗戶稅’存在,所以窗戶又少又小。但因為建筑技術、保溫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采光也普遍不好。
當然,一些賣絲綢、珠寶等奢侈品的店鋪是例外,畢竟這些奢侈品利潤豐厚,
而想要顧客掏出許多錢來,用明亮的光線襯托商品也可以說是必要投資了。
文具在這年頭當然不是便宜東西,但除了滿足特殊需求的,也歸不到奢侈品行列。尤其是對經常買這些東西的人來說,實在不需要特別明亮的光線,好把買慣了的商品看個清清楚楚(即使商店內光線充足總是好的,不論那是賣什么東西的店)。
“要去那家鋪子看看嗎?哇,擺在門外的是白紙嗎?”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瞇起眼睛打量了幾眼,
發現門外擺放著幾樣商品的桌子旁,還有一個木板立牌,上面用粉筆醒目地寫了桌上商品的價格。其中最上方、也最大的字體,
標明的是白紙的價格,白紙一疊居然只要4蘇!
‘疊’是此時紙張的一個單位,一疊是50張。
“怎么會這樣便宜?難道是新店開張,需要招徠顧客?走,我們去看看!”這個年輕人立刻拉著自己的同伴去了店門口看那些擺在桌上的白紙。此時這里已經流連了幾個顧客,店員正滿臉笑容地做推薦呢!
這個年輕人其實心里有些懷疑這些紙張的質量,要知道西岱城里高檔白紙不算,就是很普通的、他們平常買的最多的白紙,也普遍在7到10蘇每疊呢!一下便宜了一半,甚至不止,首先讓人想到的不會是‘劃算’,而是品質可能有問題。
年輕人倒是沒想過這些紙張不是用來書寫的,畢竟此時白紙是比較貴的商品,生產出來的紙張基本只有書寫用途。其他用途,如做衛生紙,這方面貴族有布匹、羊毛等,窮人則更為‘隨意’,基本能弄到什么就用什么,也不會用紙。
但在親眼看到、親手觸摸到那些紙張后,這樣的疑慮就被打消了。這些紙當然不是高檔紙,卻比他們平常使用的普通書寫紙更好。不只是一眼看上去就更白、雜質更少,摸上去也是更光滑的。
這導致顧客們都有點兒不相信了,不相信真的這么便宜,覺得這里面有自己不知道的問題。但店員卻不以為然,從一疊白紙中抽出了一張,請他們試用——試用時用的筆也很讓人意外,不是常見的羽毛筆,而是一種木制握柄,筆尖卻是金屬制成的筆。
羽毛筆從很早,直到近代很長時間,都是西方的主流用筆。不過使用羽毛筆之余,金屬、木頭的硬筆也是有的,畢竟只要削出筆尖、蘸墨水,可以寫到紙上就行了。只是羽毛筆的彈性適中,光滑度也不錯,又算是比較易得的,所以慢慢成為了多數人的選擇。
至于這家店拿出來的筆,這其實是路易莎為了賣紙開文具店時,順手為之……她讓人生產出來的紙,比那更好的是昂貴的高檔紙,根本不是一條賽道上的。至于之前舊有的普通書寫紙,質量不如而價格還要更高,更是沒法比了。所以她并不擔心紙的銷路,只是一開始的時候也需要打開知名度,所以讓人開了文具店。
嗯,其實也有靠文具店控制價格的意思,畢竟文具店的價格就擺在這里,其他經銷商總不能超過這個價格太多。不然的話,即使城里離得較遠的顧客,也會跨越大半個城市來這里買吧?買紙的錢對多數用紙的人也不是小數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