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肥皂也是煮出來的嗎?”路易莎想到這里還有些意外:“哦,我還以為完全通過攪拌成皂,得到的肥皂品質更高,所以東方肥皂是攪拌出來的呢。”
正在工作的肥皂工聽到路易莎這樣說,心里還暗暗意外:沒想到路易莎這樣的貴族,還知道煮出來的肥皂不如他們這樣攪拌出來的呢!
事實上,這個肥皂工坊生產的肥皂還是品質較好,可以用來洗身子的!那些直接煮出來的肥皂品質不行,一般只用來洗衣服什么的——那位年輕騎士對制皂的了解果然是流于表面的,他搞錯了攪拌制皂流行的原因!
煮肥皂變少,或許有它們更費燃料的原因,可攪拌肥皂要用更強的堿液,這也會增加成本呢!至于說氣味,他們怕什么氣味難聞?真正讓攪拌肥皂這種得更費力的做法流行的原因,還是顧客喜歡,它的價格更高。
煮肥皂的人想掙到攪拌肥皂的人一樣多,就得產出更多肥皂,所以前者也不會比后者輕松。而既然是這樣的話,干嘛還要搞又熱又臭的煮肥皂?尤其現在可是夏天呢!
聽到路易莎說攪拌得到的肥皂比煮出來的品質更高,海蓮娜‘咦’了一聲,似乎很意外的樣子——不奇怪,她過去沒來布魯多宮廷之前,雖說也是隨著父親輾轉各地,可她也是有女仆的‘小姐’。
只管用肥皂的人,用來洗身子洗手的肥皂還都是好貨,哪里知道肥皂生產中還有這個門道呢?這是她哪怕是煉金術士,都會有的‘知識盲區’啊!
最后海蓮娜也只能實事求是道:“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我參觀的那家肥皂工坊,他們的硬肥皂是煮出來的,也許有的肥皂商會攪拌……現在想想,或許是為了圖省事兒吧?在東方,肥皂是非常大的產業了,省一點兒工就有極大的影響了。”
路易莎明白海蓮娜的意思,產業規模越大,成本控制就會越嚴格,越有省工的動力。這不只是競爭充分的情況下,只能如此,也是因為人手不足,不得不如此——中世紀的城市是這樣的,一方面大家工作不夠,一方面某些行業又長期飽受合格工人不足之苦。
這個問題后世也有,不過后世的不夠,還有辦法解決。畢竟人口大多是受過不錯教育的,招進去還能培養。現在就不行了,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不行就是真的很難行了。
穿越中世紀106
路易莎沒在肥皂作坊呆多久,
看到大概制成的軟肥皂后就離開了(其實還沒完全制成,不能直接使用的)。期間她還試用過可以直接拿去賣的軟肥皂,算是有了使用感受吧……她給了這家肥皂作坊一些錢,
算是補償他們的誤工費,還有或多或少的‘壓驚費’。
路易莎知道,自己這一行人的出現,顯然讓人家緊張且不自在了。
“……所以,
本土是有一些肥皂產業的,但主要做低端,
即使只說軟肥皂內也是這樣。”
回去的路上,
路易莎和海蓮娜在馬車上討論本土肥皂產業現狀,就說道:“動物脂肪制作的肥皂,只有最窮的人才會拿來洗身子。境況稍好一些的,至少會用托萊多那邊進口的軟肥皂,他們雖然也是軟肥皂,可至少是橄欖油做的,
氣味要好聞的多。”
這里說的‘最窮’,是在有使用肥皂的習慣的人中說的。事實上,這時最窮最窮的人,根本無力保證清潔。最多就是夏天能到河里稍微清洗一下自己,根本不會用上肥皂,除非本地有給窮人免費進公共浴室洗澡的福利。
“這是沒辦法的事兒,至少托萊多那邊也盛產橄欖油,又不像羅蘭西,
土地寶貴,得優先滿足一張嘴。”海蓮娜攤攤手說道。
除了東方盛產優質橄欖油,地中海一圈,
地中海氣候、足夠炎熱的地區也有不少橄欖油產出,只不過沒有東方那么‘便宜’罷了。不過,考慮到進口會增加商品的運輸成本、多種稅費等,那點兒油料便宜帶來的優勢就顯得無足輕重了,所以這些地方都做出了自己的植物油肥皂,即使那只是軟肥皂。
羅蘭西商業發達、人口稠密,農業用地就很緊張。為了糧食安全著想,也為了回避進口糧食的高價,他們很難擠出多少土地多種油料作物,到時候都投入到肥皂生產中去——實際上,羅蘭西很多大城市,尤其是尼斯這種有地利之便的,早就走船從東方買糧了!
只不過買糧歸買糧,還是得掙扎一下,不至于讓本土糧食自給率進一步降低……他們和東方的異教徒關系一直很微妙,如果依賴程度太深,誰也不敢想糧食供應鏈斷了,他們會面對怎樣的地獄。
至于托萊多及其周邊,就是伊比利亞半島嘛。別看現代時,也給西歐、北歐等地區提供大量農產品(被戲稱為西歐的‘農村’),但以古代的農業水平,這里是不太適合搞農業的。主要是土地干旱,種植條件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