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陽。
自孫傳庭戰(zhàn)死后,闖賊席卷荊襄,江北唯鄖陽一城孤軍堅守。北京一度以為鄖陽早已失守,可直到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攻占整個陜西,揮師北上時,鄖陽仍還在堅守著。
李自成也對這個死硬的鄖陽城無奈,但又不甘心,特留兵三萬,令路應(yīng)標、馮養(yǎng)珠二將率領(lǐng),務(wù)必攻下鄖陽。
可直到李自成拿下北京,又兵敗山海關(guān),一路丟盔棄甲的南下,最終死在湖北九宮山,闖軍都沒能啃下鄖陽這塊硬骨頭。
而大明也直到崇禎自縊,福王南京繼位后,才知曉鄖陽還在堅守。
鄖陽的兩大守城功臣,湖廣按察使高斗樞被任命為漢中巡撫,兼節(jié)制川北,鄖陽知府徐啟元為鄖陽巡撫。
本來鄖陽堅守,主持之人是高斗樞,可就因為閣臣陳演與其有私怨,一直打壓,在襄陽失守,巡撫王永祚護衛(wèi)宗藩等撤離后,主張朝廷將王永祚定罪逮捕,之后連推薦了李乾德、王景昌二人出任鄖陽巡撫,都因為道路不通而沒能到任。
高斗樞被升漢中巡撫,可漢中早失,無地可任,只好接旨交出兵權(quán),但仍居鄖陽城中,徐啟元正式上任鄖陽巡撫,鄖陽官將向南京上表擁立。
可南京并沒有給他們派來一兵一卒,此后左良玉收復荊州、承天、德安、武昌等,但未復襄陽,之后南下清君側(cè)病死江上,清軍隨之而至,襄陽復入清軍之手。
此時鄖陽城中,兵有六營,止四千殘兵。
從崇禎十五年到如今,堅守三年有余。
巡撫徐啟元剛巡完城,回到撫衙與高斗樞、王光恩等商議事情,一名標兵進來稟報。
“朝廷使者?”
徐啟元有些意外,鄖陽處于漢水上游,上游漢中,是原順軍將領(lǐng)賀珍降清后據(jù)守,而下游襄陽原是吳三桂率部駐守,之前阿濟格班師北返,清廷不放心吳三桂,下旨還鎮(zhèn)錦州,此時由其它將領(lǐng)代守。
上下游都是清軍占據(jù),南邊的荊州原是闖軍占領(lǐng),李自成死后,駐守荊州的副將鄭四維殺死主將孟長庚后降清,被委為荊州副將駐守。
鄖陽處于清軍的四面包圍之中,這個時候哪來的朝廷使者?
鄖陽此時都還不知道南都亡后,浙東又出來了一個魯王監(jiān)國,鄖陽抗戰(zhàn)堅守幾年,已經(jīng)是山窮水盡,甚至不少將領(lǐng)都離開了鄖陽或降清或另尋他路。
“莫不是韃子?”
高斗樞此時算是客人,但徐啟元還是很倚重他,城防戰(zhàn)守之事都請他一同商議,“不如先把人召進來見一下。”
等使者被請進來時,高斗樞和徐啟元都不由的一驚。
“莫不是文祭酒?”
“國子祭酒早被薛國觀革去,隱居夷陵故里數(shù)年矣。”
六十多歲的文安之是天啟二年進士,點過庶吉士,當過翰林院檢討,崇禎末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但因得罪首輔薛國觀而被罷職歸鄉(xiāng)。
文安之雖說沒當過什么大官,但向以正直聞名,在士林中名聲不小,徐高二人都與他相熟。
“什么風把文公刮到鄖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