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
位于長江口的崇明此時還遠不是后世一整個島的形態,而是仍在不斷堆積、崩塌的聚散過程中,有崇明、長沙、三沙、南沙等幾大沙洲島組成。
從唐初武德年間,長江口漲出東西二沙開始,歷經千年,方有明末時達到舟山大小,崇明島上的治城,也是五遷六建。
到此時,整個崇明各沙上的人口達二十余萬眾,在風雨飄揚的明末,崇明人口不減反增,大量淮揚難民逃入各沙,甚至許多海賊也都停泊諸港。
義陽王在此被擁立監國后,更讓這個長江口熱鬧非凡起來。
此時的崇明縣城,是在永樂年間原東沙城被浪潮沖涮坍塌后,在原址北十里秦家符重建的新城,經歷了二百余年,已經十分熱鬧。
這座城周圍九里,開有四座陸門,還有水門一座。
因為地理緊要,城墻后來還要城磚加固,并增設門樓、角樓各四座,城上環設警鋪三十間,可謂固若金湯。
城內街坊規劃齊整,工商繁榮。
城中城隍廟、學宮等齊全,甚至觀音廟就有九座。
義陽王來崇明,便以縣衙為行宮。不過義陽王并不管朝政,事務并委于擁立眾臣。此時黃蜚、吳志葵、黃斌卿、田仰、沈廷揚、張鵬翼、陳梧等一眾擁立大臣,先后離開崇明,也陸續敗亡。
島上則是浙直水師總督荊本徹鎮守,他是崇禎四年進士,早年因得罪權相溫體仁被罷免,十七年起原官,出為下江監軍道,福王時,授職方郎中,仍監軍海上。
南都亡,與田仰等共擁義陽王崇明監國,荊本徹招兵買馬,號四會營,有兵三千人馬。
“張士儀真投韃子了?”
城外港口碼頭,顧容正跟黃五常秘會。
顧容是江南有名的海賊,人稱顧三麻子,向來縱橫海上,經常出沒長江,以崇明為據點,曾經接受招安,授職把總,兩京淪陷天下大亂,顧容自稱忠義王。
后義陽王派人招安,授其水師總兵銜。
黃五常則是崇明本地豪強大戶,義陽王來崇明,也得到他的支持,他手底下有一支團練武裝,故也被授總兵。
不過一個海賊一個土豪,在義陽王這個小朝廷里并不怎么受待見。
兩人都沒少被荊本徹等打壓,特別是黃五常是本地豪強,也做些不黑不白的買賣,雖說實力遠不如另一個本地豪強的大海商沈廷揚,但畢竟也是地頭蛇。
之前義陽王聲勢壯的時候,倒也恭敬,眼下諸將在外,島上就一個荊本徹,他們便有些不安份了。
“陳梧在寧波被魯監國斬殺,王朝先被舟山的黃斌卿襲擊火并,張國柱敗走投虜,如今黃蜚兵敗太湖zisha,吳志葵鎩羽蘇州城下投降,張士儀又降清,張鵬翼兄弟據說大敗而走,這義陽王完了。”
顧容之前被荊本徹這個水師總督搶走了不少船,一直記恨在心。
“不如你我二人聯手,滅了荊本徹奪了崇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