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因為府學的夫子,還是有些水平,而且府學的束脩極低,還有誰會愿意去府
學。生源在一定程度上本就會影響一個書院的科舉成績,秀才、舉人、乃至進士錄取率才是這個書院最好的招牌。
鄒教諭皮笑肉不笑地與袁院長見禮,這次他勢必要一雪前恥。
“許久不見,袁院長依舊老當益壯?!边@話可不是夸獎,而是諷刺崇山書院后繼無人,一直要他一個老翁獨當一面。
袁院長哈哈一笑,“只要每次科考都能再創佳績,便是累些又何妨?!?/p>
“那今日倒要見識一下你們崇山書院的學子的水平了。”
“好說好說?!痹洪L可不覺得不必要的“謙虛”有什么好處。
似是故人
句下》,是說接近好人可以讓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讓人變壞。
“故嬰孩生來,初入天地間,未曾靠近赤與墨,又何來善惡之分?”
這一反駁極妙,臺下學子幾乎要拍掌叫好。
只見陸鵬程緩緩站起,開口道“北地之水進入寒冬,會結冰;然南地之水則不會。無論水是何流向,這結冰否只是因為水所處的環境變化了。”
人性本善,但是將嬰兒放到窮兇極惡之地養大,那么他就會因為生長的環境,沾染上不好的習慣,也就是遇墨者黑。不能因為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就去否定人性本善。
這個辯駁更換了時空的概念,把時間線從出生,拉長到了成長階段。徐京墨并不順著他的話來繼續,而是繼續論述原觀點,“素絲說有云,染不可不慎也?!?/p>
這更貼合后天環境對人性影響的說法,墨子的觀點是要重視教育,孩童如同一張白紙,以后你往上畫什么,它就有什么。教他向善,他就會長成個善良的人;教他向惡,他就會長成個品德敗壞的人。
其實論到此處,徐京墨是略站上風的。
陸鵬城覺得繼續延展人性并非上策,畢竟論人性不是目的?!叭酥愑谇莴F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吾等為人,而非禽獸,不就是因為我們有仁義之心嗎。”
性本善是說人固有心善、仁義,仁善是支配人的活動的第一要義,更是為政者的行仁政的根本動因。
百姓是仁善的,君主也是仁善的,所以君主要從仁心出發、行仁政。這一系列的觀點,到了最后,其實是要求為政者將道德自覺貫徹落實于“仁政”。
這其實有些許的理想化,因為人生來仁善,所以君主也是仁善的,仁善的君主自然應該推行仁政。在這樣的邏輯下,實行仁政的前提在于為政者的主觀意愿。
徐京墨反問道,“人若生而為善,緣何會有刑罰?文帝廢除刑罰,此為仁善之舉,有為何不得民心,甚至引起民變?”
“德治并非只有君主一人可行,孟子在《離婁上》中提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孟子強調的是在上位者還是在下位者,都必須遵循仁治,否則將會國家不保、性命不保。文帝之舉看似仁政,但并不是真正的仁政,因為他沒有“以德服人”。
陸鵬程的觀點就是,性本善、德治與仁政。
徐京墨并不認為德治是一個絕對有效的方法,因為德治對應的只能是性本善,但是性本善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拔岬瓤蓪⑷噬飘斪龃竺?,人的本性就視之為長出大米的禾苗。禾苗可以長出大米,但是禾苗本身不是大米?!保ǘ偈娴挠^點)
換而言之,人可以生出仁善之心,但是不是說人就是仁善的。
“正因為人出生時沒有善惡之分,所以要靠后天的教育去塑造他們的本性。墨子有云: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p>
墨子的思想基礎是兼愛,但是這不是今日徐京墨要說的主題,他要說的是墨子的教育理念。去推行教育,教化于民,讓人知道善惡、是非、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