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忙了兩天,經歷了最初的忙亂之后,玉龍河三村一切都趨于穩定下來,走上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四大工坊火熱開工。
精鹽坊里,現在已經安置了超過百名女工,這也是李辰的核心產業。
但安置人員最多的,卻是織造坊,現在已經安置了六百名女工,其中流民女工占了三分之二。
當那些女工看到居然是四個錠子的雙踏板腳踏紡車時,不禁都看直了眼,無論是哪里來的人,居然見都沒有見過這樣先進的紡車,有人試用了一下,不禁連連驚呼,這生產效率,簡直是以前的五倍都不止啊!
而那些巨大卻又操作極其方便的織布機,更是震驚所有女工。
這些織布機,與她們見過的任何織布機都不同,不再是以前的腰機了,居然也是腳踏式的,織起布來的速度,只能用飛快來形容。
“這織布機,比我們的腰機快了至少十倍,就算是比起那些大工坊里的織布機,也至少快了五倍。
天哪,這么先進的織布機,是誰造出來的啊?這手也太巧了。”
一個曾經在織造廠里干過的女工震驚地看著那些織布機道,簡直愛不釋手!
用這樣的機器設備織布,那簡直都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啊!
織造坊全面開工,所生產出來的布匹,也如流水一般,嘩嘩地往外造。
現在一天至少能造一百五十匹布,這生產力,絕對不要太夸張,可以將南方任何一家大型布坊秒成渣渣。
只要這些布賣出去,賺錢簡直不要太簡單。
冶煉坊那邊,也在開工建設,雖然原本三村的鐵匠不多,全加在一起,也僅有三個鐵匠,除了周大海和趙鐵匠之外的那個鐵匠還是個半拉子。
但是,經過這幾天的統計之后,居然在流民之中找出了十八個鐵匠來,還有四個曾經當過學徒的,只不過還沒出師呢,就遭遇戰事兵禍,逃到了這里來。
這下,鐵匠鋪可是人丁興旺了,有了那個大煉鋼爐,再多出了這二十多個生力軍,簡直堪比一個中型的匠作營了。
并且,等搞完這段時間的生產建設之后,再接下來,還能再招上幾十人來打鐵,一旦到了百人大關,生產速度和生產效率,那可就嘩嘩地往上提了,想造什么都是分分鐘的事情。
現在鐵料供給還不錯,從四面八方各地收集來的殘刀廢劍也有近萬斤了。
不過,那大爐子一點,不到三天就全都煉化鐵水、凝成一塊塊的鐵料鋼錠了。
接下來,冶煉工坊叮叮當當的聲音每天都連綿不絕,那是按照李辰的要求,先把馬蹄鐵打出來,同時還要打造“李家刀”、箭頭、長槍。
還要抽調部分人手打造農具。
反正,一群人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統計,流民之中居然也有六十多人是木匠,加上木兒村的人,已經超過了百人大關。匠作工坊這邊,也是人員力量大增。
這些木匠工坊也不斷地制造了新紡車、織布機、弩、弓、箭桿、床、柜等等軍用民用物資,畢竟,日后民眾生產生活都要用到的。
同時,新村之中還成立了醫館,由流民之中的十六個郎中每天坐館,給大家看病療傷,同時還有郎中每天入山采藥,并且還對新村的孩子免費教授醫術,同樣忙得不亦樂乎。
剩下的人,在合作社的統一調配下,一部分人繼續搞農業生產,其他人有做飯的、打柴的、采沙的、燒石灰的、燒磚窯的、蓋房子的、建隘口城關的。
總之,全村中人,哪怕是超過十歲的孩子都沒有閑著的,全都以最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生產生活和學習當中來。
除了蓋房、種地等公共項目可免費提供飯食但不提供工錢之外,剩下進入工坊的工人工錢,全都是日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