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長生沒有著急返回江寧,在沙洲市這里玩了兩天,一是張大安要帶他認認人,像有些“張安教育”和“張安傳媒”的人,關長生沒有認全;二是張大安打算依托手頭現有的兩個廠,開始著手拓展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的業務。
這個在去年,張大安讓張正東去學外語的時候,就已經打起了主意。
只是那時候忙得厲害,張叔叔學的外語,目前也就在外經貿酒店跟老外投資商吹牛逼的時候用上,其余時候就是在辦公室自個兒跟自個兒玩。
“老板,意思是把廠里的儲備用地改造成訓練場地,是這個意思吧?”
“對。我打算先從工程車輛培訓入手。”
“工程車輛?”
“或者說特種車輛也行,我的想法是先開個叉車培訓中心,教學用車直接在江寧買二手的。過年前后,我會去東北招一批機修工,然后仙林往東那一塊,以后用來開個工程車輛、特種車輛維修保養培訓學校。”
重生前張大安做職業技能培訓的中后期,就是賺這個錢,像叉車如果要考個叉車證,那是很容易的事情,五天短培收費四百,統一考試統一過。
只是期間因為產業升級,尤其是吳都大市范圍內都在搞產業升級,再加上對于能耗越來越重視,油氣動力叉車逐步轉成了電動叉車,這個時候想要繼續跟某個單位合作,那就難了。
基本上都是大廠一條龍服務。
像“臨安叉車”一度發展出類似汽車4s店的服務中心,對接的都是中職、高職院校,十六七歲的小孩在學校里就能練練手,十八歲出校門的時候,都是帶證上崗。
對普通社會上的求職者來說,這時候的工程車輛培訓性價比就非常低,競爭力也不高。
能吃的紅利期很短,未來五年左右就徹底不行。
到土建類、房地產類行業開始收縮那會兒,這行當里的年輕人基本上很難再看到沒有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
以往那種老鄉帶老鄉,長輩帶晚輩,師傅帶徒弟的情況,不是沒有,而是很少。
通常一個大行業的行情走低,內部的細分門類可能早十年就完成了轉型。
勞動力向社會投放的數量可能挺穩定,但勞動力的合格培養流程、形成,可能早就發生了劇變。
張大安也算是打個提前量,只要五年之內“孵化”出一所正規的中職類院校,那基本上就穩了,五年后也屬于正規軍,能夠穩定地吃到紅利期之后的基本效益。
在此之前,要做的準備工作太多,比如說學校資質、學校規模、教練水平、教師水平等等等等,沒有哪一項是省錢的。
都不便宜。
學校規模小了根本玩不轉,所以像很多中西部省份,往往全省只有一個包教包會包考包過的學校。
占地面積特別大,師資力量特別強,招生范圍特別廣。
張大安要是在江口省也干出這么一所培訓學校,一所抵得上全部中西部同類學校,區位優勢擺在那里。
而這么多年江口省始終沒有這種學校出現,道理很簡單……省內經濟差距南北或許是大,但那只是省內認知,放眼全國的話,這個差距是可圈可點的,反饋到這種職業技能培訓需求上來看,就是不需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地級市甚至是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