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想其他辦法。”林書明說,”首先,我們要把井挖大,挖深,增加出水量。其次,要解決運水的問題。”
”運水能有什么辦法?”趙大海在人群里說,”除了挑,還能飛過去不成?”
林書明沒理他,而是陷入了沉思。前世他在南方見過各種灌溉方式:水車、竹管、甚至還有竹制的”水龍”
”水車!”林書明突然說,”我們可以造水車!”
”水車?”眾人面面相覷。
”就是那種用水力或人力帶動的大輪子,可以把水從低處提到高處。”林書明解釋道,”江南很多地方都有。”
”可是我們不會造啊。”王大爺說。
”我見過,大概知道原理。”林書明說,”不過需要木匠幫忙。村里有好木匠嗎?”
”有,老劉頭。”王支書說,”他年輕時在蘇州做過學(xué)徒,手藝不錯。”
林書明立刻去找劉木匠。劉木匠六十多歲,住在村東頭的一間小屋里,屋里堆滿了各種木料和工具。
”劉師傅,我想請您幫忙造個水車。”林書明開門見山。
”水車?”劉木匠放下手里的刨子,”那可是個大工程,我一個人可造不出來。”
”我可以幫忙,還可以找?guī)讉€人一起。”林書明說,”您就指導(dǎo)我們。”
劉木匠想了想:”造水車需要好木料,還需要鐵件。這些東西不便宜啊。”
”錢不是問題。”林書明說,”救命的事,花多少錢都值。”
兩人商量了半天,畫出了水車的草圖。按照設(shè)計,需要造三個水車:一個在井邊,負責(zé)從井里提水;一個在中途,起中轉(zhuǎn)作用;一個在稻田邊,負責(zé)分配水。
”木料需要二十根大梁,還要鐵軸、鐵鏈、木斗”劉木匠列了個單子,”這些東西,沒有五十塊錢下不來。”
五十塊!這在1978年可不是小數(shù)目。
林書明咬咬牙:”行,我去籌錢。”
他回到村里,把情況一說,大家都沉默了。
”五十塊太多了。”有人說,”萬一造不成,錢不就打水漂了?”
”就是,還不如用這錢買糧食呢。”
”買糧食?”林書明搖頭,”現(xiàn)在是計劃經(jīng)濟,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只有自己種出來,才有的吃。”
”可是水車真的管用嗎?”有人質(zhì)疑。
就在大家猶豫不決的時候,七姐站了出來:”我相信老八!上次編竹筐,大家不也不相信嗎?結(jié)果怎么樣?”
”就是!”六姐也支持,”老八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
大姐也說:”既然老八說行,那就試試。錢的事,我們姐妹幾個還有點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