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多一些官位的話,得到最多好處的還是那些文官,畢竟誰沒個門生弟子什么的,而且科舉難考,也不是每個人的后代都是天才,能夠從科舉這個修羅場殺出一條血路的。
至于說會不會因此出現世家門閥,只能說他更巴不得,因為想要做到這一步,代表著文官們要先解決大明律中那條六部堂官必須科甲出身的律法,而且還要解決編外人員成為正式官員的難題。
更重要的是,到時候誰能當尚書,誰能當閣老,還不是他這個皇帝說了算,只要他多扶持一下,整個朝堂上就能出現一大堆非儒家弟子的官員,等到那時,他振臂一呼就能將儒家這個盤踞華夏官場千年的龐然大物趕出官場。
對于儒家,他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敵意,因為在過去的上千年里,儒家文化塑造了華夏的根基,忠孝仁義也成為了華夏百姓的底色。
不過儒家盤踞官場這上千年也讓華夏在科技發展上走了上千年的彎路,畢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是一句空談,當所有人才都削尖了腦袋在儒家經典上鉆研,其他行業自然就落后了。
他要做的是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不再單純考儒家經典,而不是將儒家徹底殺死,一個民族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為了發展科技而放棄思想。
不過這個想法能不能成功,他也沒有把握,因為這個時代的禮制可是吃人不見血的猛虎,一句祖訓不可違,連他這個皇帝都要受到限制。
當然了,人心的貪婪也不容小覷,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他相信朝堂上那些人會幫他把禮制砸成碎片的,畢竟欲壑難填可不僅僅是一個成語。
不過這個辦法也會讓官場變得更加臃腫,以后冗官將會拖得大明寸步難行,因為每次到了王朝末年,冗官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只是對于他來說,現在這個辦法的好處比以后的壞處更大,因為現在不是王朝末年,他根本沒有打碎一切重來的可能,只能借助朝堂上的風起云涌來推波助瀾。
胡思亂想了一會后,朱厚照回過了神,再次問道:“阮愛卿,對于這件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
“回陛下,臣要先召集手下所有精通煉鐵技術的工匠參詳一下,再前往各地收集各地的煉鐵技術,看看能不能研發出新的煉鐵技術。”
聽到朱厚照的話,阮明躬身說道。
“那就依你的想法來吧。”
聞言,朱厚照擺了擺手道:“朕會讓兵仗局的掌印太監全力支持你的。”
說實在的,他是對于科技的發展方向有一些了解,比如蒸汽機、發動機、水力發電機、燈泡什么的,他都可以說個發展方向。
可說到具體的技術,那就真沒多少了,比如蒸汽機的內部結構,他只知道這玩意是靠蒸汽作為動力來源,具體怎么利用蒸汽的力量,他也不知道具體的結構。
不過他也不怎么擔心,因為這個時代的工匠還是很厲害的,只需要他好好引導一下,發展出近代科技的技術還是沒問題的,畢竟十九世紀的技術和現在的技術并沒有本質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