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安的聲音不再像課堂上那般嚴厲。
陳川站起身,恭敬回道:“小子不敢妄言,只是讀過幾本書,偶有所感。”
“說說看。”
周懷安饒有興致地走到他面前。
“老夫也想聽聽,你的‘偶有所感’,究竟為何。”
他背著手,目光灼灼。
這不僅僅是一場考校,更像是一位真正的學者,在尋覓能夠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同道。
陳川沉吟片刻。
“小子以為,《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順序,本身便蘊含著至理。”
“哦?說下去。”
周懷安的興致被徹底勾了起來。
“世人多言‘誠意正心’乃修身之本,此言不差。然,若無‘格物致知’為其根基,則‘誠意’可能流于妄念,‘正心’亦可能淪為空談。”
陳川的聲音完全不像一個五歲孩童。
“譬如,何為善?何為惡?若不明其理,不知其源,如何能保證自己所‘誠’之‘意’,所‘正’之‘心’,是真正的善,而非自以為是的偏執?”
周懷安的瞳孔微微收縮,這個問題,直指本心。
“故而,小子斗膽以為,格物,是窮究天下萬事萬物之理;致知,是在窮理之中,獲得真知灼見。此二者,當先于誠意正心。”
“其核心,便是‘窮理以立心’!”
“先明事理,后正心念。如此,方能建立起真正穩固不移的德行根基,其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不至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窮理以立心……”
周懷安反復咀嚼著這五個字,只覺得眼前豁然開朗。
是啊!
他鉆研《大學》半生,始終覺得將“格物致知”簡單解釋為增長見聞,太過淺薄,卻又說不出更深層的道理。
今日,竟被一個五歲的孩童一語道破!
先明理,再立心!
何其精辟!何其深刻!
他看著眼前的陳川,心中的驚喜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
“好!好一個‘窮理以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