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施瓦茨拿獎,波爾開始運作,他先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莫爾斯結盟,恰好莫爾斯想幫他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爾伯格撈好處,于是倆人利益一致,開始在信件里說服其他委員會成員。”
“波爾提出,菲獎年齡卡在42歲是個說得通的上限,沒做過多解釋?!?/p>
“其實為什么定42歲?因為當時韋伊馬上要43歲了,只要能用年齡把韋伊給卡掉,那么波爾喜歡的施瓦茨就能輕松拿獎!”
“也有一些正直的評委,認為不給韋伊頒獎太荒謬,畢竟韋伊的學術成就擺在那里。但波爾大權在握,直接終止了討論,最后成功卡掉韋伊,讓施瓦茨在1950拿到了菲獎。”
“同時,和波爾結盟的莫爾斯,也成功為自己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爾伯格撈到了1950年的菲爾茲獎。這一對運作獎項的小聯盟大獲全勝!”
“到了1958年,這種齷齪的事情再次重演,蘇黎世聯邦理工的海因茨·霍普夫擔任委員會的領頭人,把大名鼎鼎的納什給擠掉了,很多年后納什公開問自己為什么沒拿獎?菲獎委員會給的答復是,他們認為納什夠有名了,所以頒給了不那么有名的另外兩位候選人?!?/p>
“直到1966年,菲獎混亂的評選標準才終于被嚴格規定下來,喬治·德拉姆把標準定在40歲,此后一直沿用到現在?!?/p>
德維特頓了頓,抬頭掃視全場,繼續往下說:
“講完菲獎評定的歷程,大家可以聽出來,早期充滿各種派系斗爭,很多評委拿著權力,肆無忌憚地去選自己想選的人,在具體實施的很多方面,完全背離了菲爾茲先生的本意?!?/p>
“看似光鮮亮麗的數學界頂級獎項,是在這種跌跌撞撞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40歲年齡標準,這一標準本身就是可疑和不合理的,更是遠遠落后于時代變化?!?/p>
“菲爾茲臨終前留了一份備忘錄,《為杰出數學成就設置國際獎項》,里面并沒有年齡規定,只是說嘉獎已完成的研究,并激勵未來取得更多成就,后來的評委借著這句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即用年齡限制為手段卡人?!?/p>
全場寂靜,幾千名數學家陷入沉思。
不少年輕人甚至頭一回聽說這段歷史,陷入巨大的震驚中,德維特提到的名字都曾是他們膜拜的楷模,一直以為是沒有缺點的完人,豈料暗地里也有這種事情。
“不合理的標準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借此人類新時代來臨之際,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德維特提高音量,“是時候改變了!”
“經過委員會討論決定,把菲獎年齡上限改為60歲,讓大家有更多機會拿獎!同時也是順應壽命大幅增長、研究平均時間延長的時代變化!畢竟在上個世紀,40歲已過人生大半,而現在,40歲或許人生才剛剛開始!”
“另外,60歲這一限制并非死標準,可以存在破例?!?/p>
“譬如安德魯·懷爾斯先生,在45歲時拿了1998年特制的菲爾茲銀獎章,相當于一次小破例?!?/p>
“從今往后,如果有超過60歲,依舊取得巨大成就的數學家,眾望所歸,一樣可以拿獎!”
“希望這次變革,可以得到同行們的認可,并有效促進人類數學水平進步!”
“最后,讓我們感謝宋河和相曉桐,他們主導的生物技術變革,延長了數學家的壽命,很可能會大幅促進數學發展,菲獎規則修改,只是順應歷史洪流!”
德維特說完,朝各個方向鞠躬。
臺下掌聲雷動,聽眾們興奮至極,尤其不少還沒到60歲的數學家,整個人精氣神瞬間不同了,宛如鐵樹發芽枯木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