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想,趙衛紅能在縫紉機前,枯坐一天。
年少時的這段經歷,實在功不可沒。
但那時候,沒人覺得學習成績在縣里名列前茅的趙衛紅,以后的人生會在縫紉機的嗡鳴與工頭的呵斥聲度過。
讀書改變命運。
是趙衛紅十八歲之前的人生信條。
按照影視劇的發展,趙衛紅接下來的人生應該是一片坦途。
考上一個不好不壞的大學,找上一份不好不壞的工作,跟一個不好不壞的人成家,最終帶著父母脫離農村,度過不好不壞的一生。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平淡而又乏味,卻是包括現在的趙衛紅在內,無數普通人只敢在夢中稍作遐想的奢望。
只因這操蛋的生活,總是要折騰出一些所謂的波折,好讓這篇名為“人生”的大劇,更加的跌宕起伏。
高考結束后,趙衛紅沒能等來自己的錄取通知書。
準確的說,是啥也沒等來。
他落榜了。
趙衛紅的父母不死心,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于教育局和郵局之間,試圖找到那封屬于趙衛紅的錄取通知書。
因為他倆無法接受,平日里學習成績能穩居全縣前十的兒子,寒窗苦讀十余載,到最后卻連大學的門檻都沒邁進。
等到老兩口終于認命,過來要賬的親朋好友,幾乎踏破了趙家的門檻。
趙父趙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一年到頭土里刨食,除了人吃馬嚼,也攢不下幾斤余糧。
想要供養一個完全脫產的讀書人,難度可想而知。
之前,趙衛紅瞧著爭氣,親朋好友也樂于幫襯幫襯。
這家掏上幾毛散票,他家拿上幾斤雜糧,趙衛紅的學費和伙食費也就出來了。
可當趙衛紅一朝跌落云端。
隨之而來的不但有風言風語,還有過往十幾年積累下的人情與債務,亟需償還。
十八歲的夏天,因為落榜而渾渾噩噩的趙衛紅,整日面對的,都是往日對他和顏悅色的親朋,不軟不硬的奚落與嘲諷。
還有父母愈發蒼老的臉龐,以及那彷佛再也直不起來的腰桿。
一個深夜過后。
趙衛紅拿上行李,爬上了南下的火車。
其實趙衛紅還有別的選擇。
比如復讀一年。
再比如,像他二叔一樣,投身行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