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則數據混亂需要修正,重則可能影響項目判斷,甚至被質疑數據的真實性和流程的嚴謹性!
“趙工,對不起!小張送來的時候,只說是最新數據讓錄入,沒說是草稿!”我趕緊解釋,“那我現在…?”
“立刻停下!那份草稿表作廢!劉工那邊完整數據包應該已經整理好了,我馬上讓他親自送到你手上。”
“孫琳,記住了,錄入系統的,必須是經過完整復核流程、手續齊全的最終版數據!”
“每一個數字,都關系到后面幾百號人的工作方向和決策!容不得半點馬虎!你這里是數據進系統的第一道閘口,必須把好關!”
“是!趙工!我明白了!”我握著話筒,原來“盯緊”,不僅僅是盯著數據本身對不對,更要盯著流程是否規范,來源是否清晰!
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預錄入參考”,差點就成了系統里的“最終定論”。
掛了趙工的電話,我立刻在系統里找到了那份草稿表的錄入記錄,標上大大的“作廢-草稿勿用”。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指尖下敲進去的每一個字符,承載著項目的進度、決策的依據,甚至是無數同事的心血。
沒過多久,工藝組的劉工果然親自過來了,手里拿著一個厚厚的文件夾,還有一張存有電子掃描件的加密u盤。
“孫琳,不好意思啊,上午有點事耽誤了。這是完整的xx部件穩定性驗證數據包。”
“一式兩份,紙質原始記錄、復核簽字、電子掃描件索引都在里面了。趙工特意交代,必須親手交到你手上,確認清楚再錄入。”
我翻開文件夾,里面是五份詳細的樣件測試記錄,曲線圖清晰,設備編號、測試時間、操作員、復核員簽名一個不少。
最后才是計算得出的平均值1015。
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備注:樣件b-003數據異常偏低(僅872),已排查為測試夾具松動,數據作廢,其余四個樣件平均值為1015次。
這才是經過嚴格流程驗證后的真實結果。
“劉工,確認無誤,手續齊全。”我仔細核對完,抬頭認真地說,“我馬上開始錄入最終數據。”
“好嘞,麻煩你了。”劉工轉身離開。
數據錄入完畢,保存,提交。系統提示:錄入成功。
我沒有立刻關掉頁面。視線停留在那個最終確認的“1015”上,久久沒有移開。
我回想起,“1028”整個數值。
它像一個路標,指向了另一種可能,如果我沒有多問那一句,如果我沒有堅持查看原始記錄……它會通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