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噠”
一聲,柜門彈開的瞬間,一股混合著福爾馬林與臭氧的氣味撲面而來。
柜子最上層躺著個青銅羅盤,直徑恰好
618
厘米。林野把它捧在手里,發現盤面的刻度不是傳統的經緯度,而是用甲骨文刻著
“天”“地”“人”
三個字,指針并非指向南北,而是始終顫動著指向壁爐的方向。羅盤底座刻著行極小的字:“特斯拉線圈,5kv35khz”。
這個參數像道閃電劈開記憶。他猛地回頭看向書桌,那里攤著本
1957
年的《極地考察裝備手冊》,其中一頁用紅筆標注著:“高頻交流電可激發等離子l發光,35khz
為冰下特殊環境的最優頻率。”
就在這時,壁爐里的灰燼突然簌簌作響。林野俯身看去,發現剛才清理時漏掉的半張紙片,正以一種違背物理規律的方式自動拼湊起來。當他把兩片殘頁對接,完整的標題終于顯現
——《冰墻真相》,副標題是
“isa
內部研究報告,編號
618”。
“isa?”
林野的指尖劃過這個縮寫,突然想起上周在國家檔案館查到的資料:國際穹頂署(ternational
spheroid
ancy)成立于
1958
年,對外宣稱研究極地氣侯,實則所有經費都來自各國軍方的
“特殊項目”。
殘頁的最后一段被燒得只剩幾個字:“Ω
是入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