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菜又上,歌舞再起。
在一陣歡呼聲中,宴席繼續進行。
陳平之悄悄抹去額角的冷汗,看向李徹的目光充滿了更深的敬畏。
他回過頭,和一旁的越云對上了眼,卻見對方眼中流露著和自己差不多的情緒。
殿下談笑之間,便厘清了這足以震動天下的名分大義。
風華之燦爛,已有了一派煌煌大氣,頗具人君之相。
兩人隱隱感覺到,自家殿下身上那股君臨天下的氣勢,已然更加凝實,如淵如岳。
酒席過后,眾人各自散去,暫且不提。
卻說李徹在上京停留了三日,只為處理北胡事務。
契丹耶律家投降時,受降的是慶帝,但李徹卻是實打實地獲得了契丹的全部國土,也就不打算計較這些事了。
而這次諸胡臣服,李徹卻是不打算再讓朝廷摻和。
畢竟北胡是降而未滅,作為戰敗國,他們自然要拿出足夠的利益,而這些利益也自是要全歸奉國所有。
李徹首先敲定了一點,北胡諸部族的統治照舊,奉國并不會過分參與他們的內政。
但是,為了表現他們的忠誠,諸部首領也要留人質在奉國才是。
李徹答應放走那些老邁的首領,但要留下他們的繼承人。
年輕人氣盛,更容易忘記今日的恐懼,再行悖逆之事。
他們需要留在奉國進修,自己會好好教給他們何為仁義禮智信,藩屬國又該怎么侍奉宗主國。
而等到那些老首領去世后,首領之位必須由這些在奉國進修的年輕人繼承。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邊境安寧,北胡各個部族要年年向奉國上供優秀馬匹,數量則按照部族規模而定。
李徹還給這進貢之舉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歲馬!
歲馬、質子、稱臣
有這三把利刃直刺北胡國運,只要奉國不過分衰落,這片草原怕是再也不可能出現一個強大帝國了。
當然,李徹也深知做人留一線的道理。
北胡畢竟是彪悍的游牧民族,沒有農耕民族的穩定收成,還需要劫掠才能維持民生。
真把他們逼急了,就是不敢和奉國作對,怕不是也會跑到西邊去,到時候誰還給自己上供?
于是,李徹又提出了‘互市’之策。
在奉國和草原邊境的四十里以內,建設數座集市和交易點,雙方邊民皆可在此進行商品交換。
北胡人可以得到糧食、鐵器、布匹,奉國也能交易到牛、羊、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