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殺。”李旦想了想,如此舉動無疑于造反,自然該殺。
“但是大唐內憂外患,安撫也是良策。”李旦又補充一句,講真他心里也拿不準。
怎么說大將來瑱也沒和朝堂撕破臉,大唐又是用人之際,留著也不是不行。
“到底是該殺還是不該殺。”武則天問,為君者最忌諱的就是優柔寡斷。
就如同唐代宗李豫,要不就在來瑱武力反抗時候誅殺了他,要不就信任到底不動他。
這兩種選擇選哪種都可。
“兒臣,兒臣…”李旦沒法立馬做出判斷,額頭都出了細汗,他最受不了的就是他家母后的壓迫感。
“孫兒認為,要不就痛快的殺,要不就不動。”李隆基給出答案。
武則天眼中帶著贊賞,雖然李隆基晚年昏庸,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孩子的確是李氏一族中最適合當皇帝的人。
【大將來瑱雖有藩鎮割據的趨勢,但是并沒有想做大唐的叛臣。
在經歷過裴奰一事后,他入朝謝罪,而唐代宗李豫則對他大肆封賞,任命大將來瑱為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看似升職但實際上卻奪了他的兵權。
不久后,宦官程元振上奏說來瑱勾結叛軍,而唐代宗李豫信了程元振的話,導致流放了大臣來瑱,最后大臣來瑱死在流放途中。
從以上行徑,其實能夠看出大將來瑱與朝堂的矛盾已經不是一日兩日,所以到底是宦官程元振陷害才導致大將來瑱如此結局還是唐代宗李豫本意如此,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蜀
“神跡的意思,這宦官不過唐代宗李豫的爪牙罷了,因此唐代宗李豫才不殺他!”阿斗似乎明白了什么。
說白了,不是宦官和大將來瑱的矛盾,而且朝堂和大將來瑱的矛盾。
劉備欣慰的看向自家兒子,通過神跡的學習他家兒子當真是長進不少。
“那為何唐太宗李豫不直接下旨,非要借宦官之手。”劉備提問阿斗。
“出了事情還有宦官背鍋,雖然得昏庸之名,起碼不會和節度使起證明沖突。”阿斗想了想,他家相父教過自己,這也算是為君之道。
唐睿宗,唐
“皇上,你覺得的李豫對還是不對。”武則天又問唐睿宗李旦。
只要武則天一發問,唐睿宗李旦就特別緊張,他盡量把自己代入到唐代宗李豫的處境當中,如此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
但是當唐睿宗李旦真的把自己代入唐代宗李豫的處境當中,他卻發現抉擇真的是太難了。
若當初就在來瑱用武力抵抗的時候殺了他,說不定也會引起內戰,畢竟那些節度使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但是就這么不管,無疑是對武將的放縱,日后眾將說不定就有樣學樣,朝堂下了他們不愛聽的令他們便用武力抗旨。
唐睿宗李旦思來想去,竟覺得唐代宗李豫的處理方式是最好的選擇。
“兒子覺得,他已然做了最好的選擇。”唐睿宗李旦道,說完他還深深嘆了一口氣,為唐代宗李豫嘆氣。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大將來瑱被殺后的一些列的連鎖反應。
其一,大將仆固懷恩的造反,說起大將仆固懷恩的,他可算的上安史之亂中名列前三的功臣。
并且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全家四十多口人為過捐軀,這個是《新唐書》中所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