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情緒激動,話題扯的有點遠了,不過既然說道這,咱們就繼續把唐代宗的事情講完。
要說歷史上對唐代宗的評價亦是兩極分化,有人說他是中興之主,也有人說他是庸君,咱們具體來看看他的功績與罪過。
首先,平定了安史之亂是他最大功績,且他還特別仁慈,對李懷仙、薛嵩、田承嗣等叛軍頭目既往不咎,還給他們封賞,安撫人心。
所謂斬草不除根,終釀成大禍。】
“這個小chusheng也不行,竟然還放任叛軍,朕就不會如此。”李隆基又開始貶低自己的孫子。
但不管他說什么,眾臣都沒反應,他們此時滿心都是小太宗李倓,太宗皇帝轉世的明君。
聽到這,李豫松開握緊的拳頭,他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他看向自己的三弟李倓。
論果決,他不如自己的三弟,亂世之下需要一位果斷的君主,而不是一位仁慈退讓的君主。
【唐代宗對叛軍仁慈,但對自己人卻仁慈不起來。
平定了安史之亂后,對于立下功勞的大將們,唐代宗開始忌憚,他怕手握兵權的大將會引發
搖身變成太上皇的唐肅宗感覺特別輕松,
果真自己不適合擔此重任。
本來唐肅宗李亨就是被眾人趕鴨子上架才登基的。
“臣等恭迎皇上。”李豫帶頭跪拜新君。
眾臣隨之跪拜新君,這可能是史上最快的登基大典。
其實自打神跡出現,并給李倓冠以“小太宗”的名號,李倓已然沒有退路,
要么就登基要么就死。
試想一下,
若繼續按照歷史的軌跡仍舊是太子李豫登基,
那被神跡指定的皇帝李倓必定是對李豫最大的威脅,
被上天選定的帝王。
若李豫狠下心來解決李倓這個威脅,那就和手刃老祖宗沒什么區別,
雖然李倓不是唐太宗,但已經被眾人當做唐太宗轉世
。
如此朝堂必定會風波再起,不仁不孝的帽子會扣到李豫頭上。
若李豫重兄弟情義不對李倓動手。
那定會有臣子站隊,畢竟李倓被認定是太宗轉世,李世民又是大明的白月光,
是眾臣的向往和信仰。
但凡李豫有一點做的不好,
必定會有人想拉他下馬,
如此朝堂還是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