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造成這樣的局面,李淵和李建城有脫不開的責任。
其一,619年他們割讓了河套之地,讓大唐失去了緩沖帶并讓東突厥覺得大唐軟弱可欺。
其二,太子余孽羅藝的背叛造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此刻,正在煽動將領們造反的羅藝頓了一下,“若沒有玄武門之變,大唐如何會被東突厥突擊!”
聽神跡說自己將會造反,怕李世民報復自己,羅藝直接反了。
但他手下的將領士兵好似在猶豫。
羅藝正好趁著東突厥之事煽動士兵造反。
【羅藝,原來隋朝大將,武德三年投靠大唐,也算的上一員猛將。
因立下功勞,被李淵賜姓李,改名為李藝。
在玄武門之變后,羅藝本來投降于李世民,但是他這人猜忌心里很重。
因戰功赫赫,羅藝本人張揚跋扈,為人不善,不知是不是拜于太子門下,李世民的親信去羅藝大營,被莫名其妙的爆打一頓。
如此羅藝和李世民的梁子就接下來。】
“本將軍如何會亂下軍令,怕不是秦王親信做了什么偷雞摸狗之事。”羅藝立馬反駁。
“他秦王李世民都能干出謀反之事,他手下人能好到哪里。”羅藝高喊,“這樣的人,如何為帝!”
讓羅藝這么一煽動,他手下的將領士兵猶豫了,聽神跡所言,秦王造反是迫不得已。
且秦王寬宏大量,對馮立將軍尚能原諒…相比而言,他們將軍的確有些目中無人,不聽勸解。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根本不是記仇之人,對大將馮立他照樣啟用,更不必說羅藝。
唐朝正是用人之際,李世民絕不會亂殺將臣,李世民上位后,封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待羅藝不薄。
可是羅藝不這樣想,他就覺的李世民遲早要對自己下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直接造反算了!】
“秦王只是用到本將軍才如此,日后定會卸磨殺驢。”羅藝滿臉不屑,仿佛李世民是多么不堪的小人。
【于是羅藝竟然假造圣旨,率軍入朝,可見其膽子之大。】
“我本無心投靠逆賊,不過權宜之計罷了,太子乃是正統。”羅藝還一副站在道德最高點的模樣,誰讓李世民謀反篡位。
【他途中一路攻占,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命令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率兵討伐羅藝。
可李世民派出的大軍還沒到,羅藝那就遇到了麻煩。
顯然,羅藝低估了其他將領對李世民的忠心,都是跟著秦王一起打江山的,如何會被羅藝蒙騙。
羅藝駐守要塞,唐太宗李世民怎會讓他班師回朝?且在沒有任何接應的情況下?】
【羅藝的謊言被趙慈皓和楊岌識破,于是二人書信謀劃如何擒拿反賊羅藝。
不想消息被透露出去,趙慈皓被抓,但是好在楊岌當時城外,立馬帶兵攻打羅藝。
怎么說,都不用尉遲敬德親自下場,光是楊岌就把羅藝給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