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次是涉及直接換閣,所以皇帝沒讓內閣大學士草詔,而是讓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的徐石麒負責草擬封拜詔書。
國故,見聞博洽。歷任過刑部、禮部、吏部尚書。
不過他卻也是文安之、張國維同榜進士。
提著筆給老同年寫大拜封詔書,徐石麒也不由的激動萬分,想當初他歸隱家鄉嘉興,還打算投環自盡,誰又能想到,還能看到大明中興之日呢。
翰林學士兼銜的大臣不少,不過此時皇帝口授諭指,徐石麒草擬。
去相、拜相,對皇帝而言不過是一句話的事,但對負責草詔的徐石麒來說,卻必須得寫出水平來,這詔書不僅要宣告天下,還要收錄國史,必須得顯出水平。
他打起精神,磨好墨,展開宣紙,開始凝神構思腹稿。
這一刻,彷佛又回到天啟二年,他在北京貢院參加會試時的狀態。那一年,他已經四十多歲了,跟二十多歲的文安之等比起來,年紀大了一截,不過也還不算老。
如今轉眼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兩鬢霜染。
很快,他腹稿擬定,然后提筆蘸墨,揮毫潑墨筆走龍蛇,一篇拜相詔文迅速草就。
······
東城。
文安之的五個兒子都趕了回來。
第一道詔書宮門宣讀后,文安之等也是第一時間收到家丁回報。
“想不到內閣還會徹底換屆,六位殿閣大學士,六位協辦大學士,文淵閣一下子全換了人,擱以前不敢想象啊。”文秉感嘆著。
等到第二道詔令宮門宣下,幾人又不免感嘆。
“宋公其實還是很有功勞的,如今外出為云貴總督兼巡撫,這卻有貶降之嫌啊。”文震亨感慨道。
“也不算貶,這不是還保留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階,又加太保,晉宋國公,這可不一般的恩賞啊。”
大明官員活著一般不會授太師太傅太保,也就張居正生前授過。
如今宋之普去相外放,卻是以這樣的待遇外放總督兼巡撫,這肯定不是貶降。
“宋公還年輕,其實完全可以在內閣再干過三年。”文安之對宋之普還是比較贊賞的,覺得他這次罷相,還是有些可惜的。
雖說紹天朝的內閣首輔,權力不如甲申以前,現在內閣基本只負責朝廷一般事務,又是分票制,所以首輔在內閣也不是特別權重,不過宋之普又兼著總理大臣銜,參與軍機要務,因此其實權還是很大的。
不說功績特別突出,但如今中興局面,那也是有他一份大功的。
“也許還是因為東林?”方震亨有些擔憂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