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文安之次子文逢吉沖了進來。
“宣麻拜相,宣麻拜相了。”
唐宋故例,拜相命將,用黃、白麻紙寫詔書公布于朝,稱為宣麻。
宣麻向來便是讀書人最高追求。
北宋蔡京被貶后,曾做過一首詞,
金殿五曾拜相,
玉堂十度宣麻,
追昔往日謾繁華,
到此翻成夢話。
唐宋時,草擬詔書的是翰林學士,甚至還特設翰林學士承旨,而到了明朝,因廢丞相,國事繁雜,皇帝處置不過來,于是設殿閣大學士,從翰林官內選人充之,為皇帝私人秘書,定為五品。
內閣以低秩攝高職,防止翰林弄權。
永樂起,內閣權漸重,到宣德時已經上升為,至成化弘治之際,已經成為朝廷代表。
永樂初設內閣時,其實皇帝牢牢握著決策權,只是給內閣議政權,而六部握有行政權,地方三司,直接對六部負責。
內閣最初是從翰林出來的,所以就算到了明末時,內閣大學士們,依然還在翰林院有自己的辦公桌,哪怕他們從不去那里辦公,依然留有一席之地。
內閣出于翰林院,但幾乎盡奪翰林之權。
比如草擬詔書,原本就是翰林學士的職責,但后來都歸于內閣。
不過要真說起來,翰林草詔是從唐代起,而唐代最開始草詔之權是歸中書舍人的,后來唐朝皇帝設翰林學士草擬內詔,中書會人草外詔,以分權。
慢慢的,翰林學士盡掌草詔大權。
而到明代,卻又由內閣奪翰林草詔之權。
據說在唐宋時,大除拜時,翰林院還要鎖院,宋代皇帝還要親御內東門小殿。
當這兩件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皇城所有消息靈通的人,就會明白有大事發生。
·······
蓬來宮中。
因為這次是涉及直接換閣,所以皇帝沒讓內閣大學士草詔,而是讓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的徐石麒負責草擬封拜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