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京做個行人或是主事,又或是其它一些官職,既不用主管負責,也不需統(tǒng)籌考慮,甚至可能就是混混日子。可一旦到了地方,不管是縣丞、還是副鄉(xiāng)長、副鎮(zhèn)長,朱以海給的掛職職位,都不是混日子的,都是要分管一片的,都要單獨設(shè)衙主管的。
干不好,那可是一目了然,藏都藏不住的。
掛職干的太差,那到時自然也是要影響他的本來官職品階的,一個考核不過關(guān),不是罰俸就是降級,更可能還是責授閑職甚至奪職,慢慢的就旁落閑置,甚至是淘汰了。
如果真有本事,表現(xiàn)的好,甚至只要能做的差不多,也還有機會。
另一方面,把大批京官,尤其是冒辟疆這樣的不安定活躍黨派分子下放,也是釜底抽薪,地方上也抽一批優(yōu)秀官吏到省、京任職,注入新鮮血液,強化活力。
假如冒辟疆不識抬舉,不懂事,到了地方上還不忘記要搞黨爭那套,那皇帝收拾起來也會容易的多。
所以這次的掛職,表面上看著非常誘人,其實是皇帝精心準備的殺手锏。
面對現(xiàn)在泛起的黨爭思潮,朱以海沒有直接簡單粗暴的去打壓處罰,那樣可能引起更大的朝堂動蕩甚至是輿論的混亂。
現(xiàn)在朱以海拿出掛職這個殺器來當誘餌,不是優(yōu)秀人才,朝廷還不給你這掛職機會。
能挑選入掛職名單的,不管是上掛中央,還是下掛地方,那都是最優(yōu)秀的儲備官員,甚至是未來儲相啊。
選中了你不去嗎?
有何理由不去?
其它大臣如何反對這事?
想反對都沒太大理由。
就算說掛的職與本來官職相差太大,但朱以海可以說現(xiàn)在是頭一次,之前好多官員因局勢原因,年輕、沒經(jīng)歷等,所以先從小點的職事掛起,也是小心謹慎起見嘛。
總不能說錢孫愛只在大理寺當了三年官,現(xiàn)在要給他去掛個知府或同知吧?
冒辟疆一個六次鄉(xiāng)試不中的前秀才,在六科做了三年言官,現(xiàn)在就要讓他去掛個布政使或參政、副使?
不得先從同知練手?
知府是一府主官,所以謹慎起見,還是先設(shè)個右同知,專門歷練。
“徐尚書,還請你們吏部盡快把朝中下掛的一千人名單擬好上報給朕,此事盡快推行。也許我們明年此時,就能在北京過年了,到時恢復(fù)中原,接著面臨的就是治理的問題,
治國先治吏,朕從不懷疑我們紹天朝官員們的忠誠和才能,但忠心卻無法代替經(jīng)驗,尤其我們的許多官員還很年輕,更加得增加實干經(jīng)驗。
另外,以前朝廷用人,也在這方面有所忽略,所以朝中許多大臣,履歷也不夠豐富,對許多事務(wù)都不懂。
這導(dǎo)致好多官員只知一味空談,談玄說幻,如何能真正治理好國家天下呢?
尤其是制訂政策之時,更得有全面了解調(diào)查,才有發(fā)言權(quán),所以朕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歷練,填補一下這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