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起來也成本較低,設屯鎮,屯兵和其家眷直接就授田,雖然這是只有承包耕種權,不是所有權,以后死了或退出屯丁后,土地交回。
但畢竟這地授給他們,也只是按田賦交租,并沒額外的負擔,實際就是跟分給他們幾十年免費使用一樣,跟真正的佃租是不同的。
畢竟田賦丁銀上田一畝,也頂多是二三斗而已,但如果是佃地交租,就算四六分成,那也可能達到八九斗甚至一石多。
而對于朝廷來說,現在這些邊地,土地很多,大量荒蕪,人口流失,或被土司侵占,朝廷可以直接就收回這些田地,然后劃給屯鎮,分田授地給屯丁。
甚至因為這地屯丁只是耕種權,所以以后屯丁減一人,自然也就收回一份地,新補一人,重新授一份地,保持這些地在,屯鎮自然也能維持下去。
當然,以后也許會變樣,但起碼幾十年內不會出大問題。
甚至因為那邊地多,所以屯丁授地外,他們的家眷也還可以再開墾一些地,這些墾荒地就將屬于他們的私產,以后可以代代相傳甚至售賣的。
屯鎮其實就是武裝移民,用這些土地代替軍餉,用民兵來協防守邊。
既減少軍費開支,還能限制這些非嫡系軍頭們的武力。
對朱以海來說,他最相信的始終還是只有御營。
順營這樣的,既要用,但更得提防著用,得把主動權控制權拿在手上,不能光指望對方忠心,而是得讓對方沒有叛亂的機會和能力。
湖廣地區減少這些雜牌軍,增加御營數量,也能保證他們的軍餉、裝備等,這才是真正保證戰斗力。
否則光人多有什么用,時間一長,韃子沒滅掉,自己反倒供應不上先潰了。
不能保證糧餉的軍隊,也別指望能有什么戰斗力,更別指望他們軍紀好,以及對皇帝和朝廷的忠心了。
明末這些年的教訓,還不夠么?
湖廣的這些雜牌部隊,一整再整,可依然隨意超編,現在加起來仍有十來萬,朝廷真要按省營標準發餉,哪怕比御營的低些,也供應不起啊。
更關鍵是,就算供應的起,但拿那么多錢糧去供他們,性價比嚴重不足。
現在編為屯鎮,以其三分守城,七分屯耕,輪流上番這種模式,也就上番守城的時候,要給口糧和補貼,這個負擔已經小多了。
甚至這么多人馬去屯墾,上繳的屯糧在屯鎮守丁自給有余外,還能再上繳些給國庫呢。
而另一些地方部隊,將直接改編為團練,這純粹就是民兵,不再是現役。平時點選部份,農閑時集訓,一般只在本府縣內負責協防城池,緝捕盜賊等。訓練、出任務等給點補貼而已。
甚至都不需要額外的分田授地這些,民兵嘛。
現在湖廣的壓力已經不算大了,上游巴蜀下游江西,形勢都不錯,甚至淮西也都在明軍控制內,湖北的清軍被三面包圍,上游地區也落入明軍手里,現在勒克德渾等兵馬既少,錢糧又不足,僅能龜縮在幾座大城中。
就如之前打夷陵和興安,湖廣的清軍都沒有什么作為,已經打不動了,尤其是長江完全被明軍水師控制的情況下,他們現在只能分守幾大城池,根本不敢出城。
這種情況下,保持一個精銳的八千戰兵行營,再配上周邊的部隊,以及水師部隊,和上下游友軍,其實對湖北清軍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