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博洛的這個打算,許多人反對。
甚至有人認為,如今淮南剛剛收過小麥,正好解了饑荒缺糧的問題,怎么能主動放棄如此重要的軍事要鎮?
谷罊
還有人認為,朱以海就算繞到登萊,也不用怕,這反而是他自取死路。
“派兵南下增援徐淮,守住海州,則切斷了明軍糧道后路,入山東的明軍成孤軍,我八旗圍剿,可將其一戰全殲,若如此,南明徹底滅亡。”輔政豫親王多鐸直言道。
他的發言引得不少滿州貴族的點頭贊同。
可多爾袞卻搖頭。
“你們不想想朱以海是怎么到了的登萊?”
山東按地理可大概分為四個版塊,殿中的這個沙盤就已經呈現的很明顯了。
基本就是以泰山魯山等為界,北面就是魯北平原,也就是齊地,以濟南、青州為中心,這塊地最肥沃平坦,是山東的中心。
然后是魯地,也就是山東西部,也是平原地區,而且西面有黃河等諸多運輸要道。
再然后是西南的徐泗地區,這塊地區也是交通要道,但比起齊地魯地要差點。
以往最偏遠的是登萊半島,尤其是在隋唐以前時,半島僅就一個登州港因是港口,負責海上轉運等有點發展,其它地方談不上發展,也不重用。
到了明朝時,因為遼東的原因,尤其是后期女真崛起后,明朝需要從登州聯通遼東,甚至朝鮮,所以這里重要了起來,遼東行都司還設在登州。
不過明清時的海上并不是很發達,所以也就不是很重視登萊半島這塊地方,一直屬于山東的邊緣地帶。
在以往朝代常規的作戰中,特別是南北對峙的時代,圍繞著山東的爭奪,也一般都是圍繞青州、濟南爭奪的,很少會去管登萊半島。
反正只要青齊拿下,登萊那也是順手的事情。
甚至就算你能通過沿海的瑯琊道進登萊半島,也沒什么用,因為關鍵是穆陵關,是青州、濟南這些戰略要地,拿不到,進去了半島也無險可守,也是死路一條。
就算是劉裕北伐,當時也是走穆陵關,冒險出兵,最后奪取益都。
可是多鐸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今不比從前。
現在的明軍也不是過去的明軍了,他們在水上有著無比的優勢,甚至現在海上也非常的強。
換言之,他們進入登萊,完全不用擔心糧道問題,因為對他們而言,大海就是坦途,根本不需要走瑯琊海岸通道,就不用擔心被斷糧道,沒了補給。
突出于海的登萊半島,反而對擁有控海權的明軍來說,是個極佳的有利地形。
朱以海根本不需要走瑯琊海岸,更不用去走車不能并軌的沂沐河谷險道,不用去攻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穆陵關。
他們的船隊可以在海上揚帆而進,在登州、萊州、膠州、海州,甚至是大清河口的鐵門關等登陸停靠。
傳統以陸地作戰為主的山東軍事地理防御,可以說對明軍失效了。
包圍明軍在登萊半島
把他們趕下海?
現在多爾袞已經不僅僅要去救濟南,去守青州,他還得擔心遼南的旅順,還得擔憂北直隸地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