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纖夫、腳夫、水手等跑來主動投軍,文安之予以篩選,組建了不少團練,沿漢江河道部署,保護航道水運,也自衛保境,甚至還讓他們兼充當貨運等。
大量適合在漢水上游航行運輸的鴨首船、鏟子船、鰍子船、毛板船、梭子船等匯聚谷城,日夜不停的裝運貨物。
這些船一般都是船頭平、船底寬、身板高,穩定性好,裝貨還多。但這些船也較笨重,不夠靈活,吃水比較深,不熟悉航道灘礁,就容易觸礁擱淺,甚至翻船失事。
文安之特意在河邊設粥棚,粥棚邊還讓人一直在念報,宣揚大明中興捷報戰績,宣揚監國的新政。
甚至對那些遷移往勛陽山區的百姓宣揚新政,比如去了勛陽能分田授地,那邊以前開墾了許多田地,但在崇禎民亂中人口流失嚴重,土地大多荒蕪,現在過去了就直接分田。
而且實行熟地三年免賦,新開墾地十年免賦惠民良政。
那邊同樣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所以不再單征丁銀,窮困的百姓過去,沒有各種苛捐雜稅,負擔會很輕。
這些好消息好政策,都讓遷移路上的百姓們,精神稍加振奮。
也有一些士紳富人本來在襄樊有不錯的產業家境,可現在被迫遷來,心中不滿,卻又無可奈何,畢竟是強制遷移。
只能被裹脅著加入這移民大軍。
好在暫時人身安全是得到保障的,甚至他們攜帶的財產也暫時還安全,那些兵不能說軍紀很好,但有那位提劍都監文安之在,也還總算沒太壞。
新招募的士兵也都將分到一份田地,文安之還在幫他們娉請新娘,助他們成婚。
王光泰領三千人一直駐守在谷城和襄陽之間,不過一直沒有見到清軍追來。
夜不收發現了羅繡錦的三千余人馬,但他們最后止步在漢水北岸,在毀損的樊城過了一夜后,便又退回了北面的鄧州。
得到這個消息的文安之也算松口氣,幾日后鄖陽的高斗樞、徐啟元、王光恩等趕到谷城會師,一番商議過后。
最后決定由王光泰退駐谷城,統兵三千,編為谷城協鎮,授總兵。
由王斌駐守漢江支流筑水的上游房縣、保康,也統兵三千,編為房縣協鎮,授總兵。
劉調元駐均州,統兵三千,授總兵。
最后總共是設有谷城、均州、房縣、鄖西、竹溪、金州、上津、白河八協鎮,加上鄖陽總鎮,九鎮人馬。
八協鎮總兵各提兵三千,鄖陽提督王光恩統兵五千。
而都監文安之、巡撫徐啟元、高斗樞,分巡兵備朱翊辮各統標營三千。
名義上,忠開鎮總四萬一千人馬,不過鄖陽這邊情況特殊,老底子就鄖陽四千殘兵,而這邊的情況也比較偏僻落后,所以這編起的十三營人馬,實際上是亦兵亦民,分地屯戰。
分駐各地,屯田耕戰。
敵人沒來,就耕田種地,閑時訓練,敵人來了,就聚集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