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個親王年祿一萬石,但一個奉國中尉才二百石,相差八級,但俸祿相差五十倍。如果代降,那就是幾何式下降。
太祖朱元璋分封二十四子就藩,還有一個侄孫,共二十五藩,到此時,還傳承的有十四藩,除靖江王外,還有秦、晉、周、楚、魯、蜀、代、肅、慶、岷、韓、沈、唐十三藩。
朱以海如果只以這十三藩為,那以后大明就只有十三個世襲罔替的親王,不會再增加。
其余皇帝的封子封親王,再傳就是郡王了。
親王少了,郡王自然也會減少,以此遞減,就算宗室數量仍不斷繁衍增加,但整個爵位降低,這開支就減少。
假如在八等爵下面再增加十二世勛五世職,待遇再大幅度降低,則負擔更輕。
就比如現在幾十萬宗室,最低也是奉國中尉,最少也二百石,哪怕折色,依然負擔巨大,但如果變成二十五等了,最低是個世職百戶,假如奉國中尉最低二百石,那十二等勛,最高也只百石,最低武騎尉可能就只幾十石。
再往下五等世職,最高幾十石,那最低可能就幾石。
從二百到二石,這就是天差地別。
這其實是朱以海借鑒八旗的丁糧制度,滿清入關后,幾十萬旗人都有丁糧養著,什么都不干也有份鐵桿莊稼。
朱以海其實也想直接一步到胃,八等爵降等承襲,最后直接就降為庶民,但也得考慮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所以慢慢來。
八等變三階二十五等,從一萬到二百,變成從一萬到二石,到時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宗室,絕大多數都只是領幾石丁糧的,則負擔就要減輕百倍幾十倍,甚至等緩過來后,還可以再大刀闊斧的改革調整。
“郡王以下,不限入仕,八等爵以下,不限四業。”
大明的衛所武官制度,其實早隨著衛所的馳廢成為了階官,各地衛所也大多名存實亡,而原本的武官世職,其實到此時也已經混亂。
朱以海現在打算干脆把這世襲武職跟衛所剝離出來,甚至把衛所和軍戶廢除,一步步來。先把世襲武職變成純粹的世襲的恩封賞賜,只拿俸祿沒有實際職事。
可憑此為入仕資格,經過吏兵部的銓選后出仕為官。
以前宗室是養豬,就算分封地方,可既不能管民政,也不能統兵,甚至不能科舉不能當兵,就算日子過的苦的,也不能從事士農工商四業,你就只能被養著。
朱以海認為得改。
親王郡王的就先養著不要出來湊熱鬧,畢竟這些人不是皇子就是皇孫,隨便瞎湊熱鬧容易出事。
但關系疏遠了的那些宗室,完全可以出來做官了,甚至等那些降到地位很低的皇室成員,完全可以自謀出路,什么讀書經商做手藝,得鼓勵他們養活自己。
不能真跟旗人一樣就養著,否則會養廢。
給丁糧,是保障,是優待,不是要養廢。
徐石麒已經被監國的這份氣魄完全震住了,這真沒把老朱家幾十萬皇族當自己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