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在若有似無的、村民們的吆喝聲中醒來。
是油坊那邊傳來的聲音。
在黎成周家搬遷之后,原來那房子、棚子,就成了正式的豆油作坊。
也不知道村民們今早是什么時候開始上工的,等黎淮星吃上一口溫熱的、無油無鹽的蛋羹時,不知哪個大嗓門嚎了一聲“出油了”。
好不容易能吃輔食了,哪怕無油無鹽,黎淮星也覺得滿足了,但這一聲,險些讓他的蛋羹從嘴邊滑落!
而那個不時來尋李同了解筒車、翻車制作進度的中年男人,頓時眼珠一轉,殷切地看向李同。
他可算是等到了!
皇帝駕崩
其實大豆的出油率并不算高,只有百分之十一上下。
但這對落花村來說,已經(jīng)是了不得了收獲了。
豆子好種,榨油雖然要費些力氣,可農(nóng)家人最不缺的是力氣,他們?nèi)钡氖腔钕氯サ臋C會。
而現(xiàn)在,他們能做豆腐,能榨油,就算兩樣東西的價格都不太高,可給了他們活下去、甚至活的好一點點的希望。
雖眼下的油坊,只有黎成周原本那草窩家加幾個棚子,不但簡陋了點也小了些,但只要能產(chǎn)油了,他們就能有所收益。
村長與族老們商議了,讓每家先出一個干活踏實的精壯漢子,這樣不論是炒料、榨油還是后續(xù)的運輸、賣貨,都有一把子力氣,也不會妨礙家里田地的種植。
只不過哪怕是這樣的“挑選”后,人數(shù)還是不少的。
畢竟,他們落花村也有著一百三十七戶人家。
--當然,也不是每家每戶都能抽出人來。比如黎成周。
還比如兩戶孤寡老人和一戶寡母帶幺兒、一戶只剩下婆媳三人帶一個孫女、兩個半大的孫子。
便是如此,村長也有所安排,畢竟油坊一百多人也是要吃喝的,便請了這幾家人來忙活灶間的事情。
只是原本為了趕工榨油,這油坊如今還沒灶屋。
但都在一個村,哪怕從他們家做好了送來,也不耽誤太多。
如此,每日天色將明時,整個落花村就要動起來了。
不僅是人聲鼎沸、炊煙裊裊。
來往的小販也更多了,不過他們來往的次數(shù)多,也都知道黎成周家換了更大的住處,倒也沒有找錯地方。
就是對那舊房子很是好奇,不但有更多人進進出出,甚至還在擴建棚子,這又是要作甚?
這就讓村人有話說了,畢竟他們村要榨油可是大事兒,且與這些小販通氣,不說多大的生意,但聚少成多卻是必然的。
沒幾天功夫,油坊里的油攢了兩大缸的時候,來落花村買腐乳、醬油、豆干、腐竹和豆腐的小販們,就被邀請到油坊前看油。
最初的簡陋棚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幾個又用樹枝、草葉編制了四周,不說多保暖,但不論是遮擋些許風雨、阻礙一些探看的視線,都已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