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會被稱呼為禮義之邦,而天下一統?!?/p>
西王母不置可否。
其余的神將也不相信。
這畢竟只是些年輕人。
怎么可能會對未來的神州,在天下和思想上產生影響?
就連這些年輕人自己,對于自己未來是否能做到夫子所看到的,也是沒有把握的,子游頂撞了西王母之后,低頭自我檢討。
老師所做的,真的是有價值的嗎?
我們所做的,所相信的,真的是有價值的嗎?
是值得嗎?
還是和那些隱士們嘲諷的那樣,是做無用功,沒什么用處。
應該去隱居瀟灑呢?
這個思考著這些問題的年輕人,后來得到了自己的答案,他開啟了江南一代文脈,為南方夫子。
正在整理儀表的那個青年叫做子夏。
他的弟子和徒孫里有個叫做李悝的家伙。
后世稱之為法家李悝,倒不是因為他學于法家。
他學以儒,但是他的行為卻開辟了法的前路,被尊為法家而已。
著以《法經》。
后來,有個年輕人學習李悝之道,苦學《法經》。
感慨許久,后攜帶法經一卷,西入大秦。
那個年輕人姬姓,公孫氏。
被封于商。
故而后世稱呼為商鞅。
子夏的另一個徒孫,叫公羊高。
貫徹以孔夫子信義勇武。
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在兩百多年后,會有個后世儒家弟子,叫荀子。
他的弟子將會是法家韓非子,而大弟子名為李斯。
確切地曾經輔佐過一代帝王完成了統一神州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