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做好準備吧。”
慕南釗蹙眉不悅,“麻煩。”
顧喜喜攤手,“人家尊師重教,你偽裝融入,陣仗鬧大點不是很好嗎?”
她轉身出去,“飯好了,你忙完就出來吃。”
當天下午,老錢就帶著一幫人張羅起來。
村塾選址在土地廟,東邊有個空屋,原先是村長議事的地方。
不過已經多年沒用來議事了,早就堆滿了雜物。
屋子夠大,向陽透氣,用作課堂正好。
秦大嫂來家里叫顧喜喜一塊去土地廟。
她喜氣洋洋道,“村長說了,好事兒要快點辦。”
“不過具體怎么辦,還得大家多出主意,尤其是你,一定得在場。”
“咱們村第一次辦村塾,可不能漏了什么。”
顧喜喜被秦大嫂拽去了土地廟,老錢等人已經將屋里的雜物騰出來了。
經過大家商議,屋頂需要重新修補,內墻也要用灰泥重新粉刷一遍。
重頭還有孩子們用的桌椅條凳,先生用的書案。
這些沒有現成的,都得另尋木料打造。
木工倒是不用從外面請,村里的男人或多或少會做些木活。
辦村塾所需的外在條件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眾人有力的出力,有東西的湊東西,當即就要開工。
顧喜喜看著大家興致高漲,猶豫再三,還是提出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難題。
“讀書識字,需要書本、筆、墨、紙、硯。”
“這些都要到城里的書齋花錢買,最便宜的也得花費不少。”
土地廟內一下子安靜了。
這時代的生產力低,最便宜的紙張也要三到四文錢,裝訂成冊的書本就更貴了。
更別提文房四寶是消耗品,投進去的錢堪稱無底洞。
很多村民沒讀過書,不懂行情,但他們一聽送孩子讀書還要花錢,神色個個動搖起來。
“進城買東西,還那么好幾樣,這得花多少錢?”
“我們家沒有那文曲星的命,細想想認幾個字兒又能咋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