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突然后悔不已。
如果去的是他,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蕭賀夜回京不過三四日的光景,許靖央智斗北梁使臣的事跡,便如春風拂過京城的大街小巷。
茶樓酒肆里,說書先生將驚堂木拍得震天響,繪聲繪色地講述著許靖央去北梁的經歷。
說到精彩處,滿堂賓客無不屏息凝神。
待聽到她單槍匹馬應對刺客的驚險場面,更是引得一片嘩然。
坊間傳言愈演愈烈,連三歲孩童都能講出許靖央只帶著五個女兵見北梁使臣的故事。
那些隨蕭賀夜歸來的使臣們,也有好幾個都成了許靖央的擁護者。
他們在朝堂之上,不厭其煩地細數她的功績,傳頌她的膽識。
這般聲勢,倒像是刻意為之的造勢。
御書房內,皇帝將奏折重重摔在案幾上。
他剛將這份功勞賜給蕭賀夜,轉眼滿城風雨卻都在稱頌許靖央才是護送盟約的人。
是誰在背后推波助瀾,不言而喻!
皇帝按著眉心:“將寧王給朕叫來。”
傍晚。
蕭賀夜來到御書房內。
皇帝正在看奏折,考慮將神策軍拆分。
蕭賀夜進來時,態度冷淡:“參見父皇。”
“你還知朕是你父皇?朕為你封功,你倒好,為許靖央造聲勢!”
蕭賀夜皺了下眉頭。
他抬眼看向皇帝:“父皇,護送盟約本就是許靖央完成的,兒臣不想搶功。”
皇帝負手,一聲冷笑:“你領著使臣團遭遇刺殺,她倒是趁著有人吸引火力,占盡便宜,如此沒有擔當,你還說是她搶功嗎?”
蕭賀夜冷冽對峙:“刺客分明是沖著盟書而去,許靖央帶人護送文書,正是最明智的抉擇,難道父皇不想她成功嗎?”
“兒臣還沒趕到河安郡,她便已經將此事辦成了,還請父皇將她應有的功勞還給她。”
聽見這話,皇帝抬頭,將奏折放在桌上,聲音嚴厲。
“大膽,這話是你該跟朕說的嗎?”
“若連有功之臣的功績都要抹除,日后,還有誰愿為朝廷效死?”
皇帝大掌拍桌:“你給朕滾出去!這件事,朕自有權衡。”
“父皇的權衡,難道就是傷害她的恩師,逼迫她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