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皇帝已經多日未曾踏入后宮。
朝堂上的大臣們為有關皇帝生父尊號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他們爭論的焦點無非是皇帝應該稱自己的生父為皇叔父還是父皇。
皇帝下詔到禮部,禮部那邊自然是依照“繼嗣”禮制,給皇帝生父擬了個皇叔考的稱呼。
據說禮部的折子到了皇帝手上后,皇帝看罷冷笑三分,留折不發。
皇帝的意思很明顯,他一開始就沒以繼嗣名頭入東華門。他以皇帝身份入宮,根本不是過繼給了先皇,他以前不是繼嗣,現在更不可能。
給他爹的尊號,自然得是皇考,皇帝也不接受除此之外的其他稱呼。
自大齊建立,從太祖開始,稱帝之事便是父死子繼,特殊情況兄終弟及,但真遇到兄終弟及的情況,兩人好歹還是同一個爹。
皇帝這情況實在特殊,他有親父母,又沒有在先皇死前行過繼之事,所以無例可依。
現在皇帝有意追封生父,這里面又涉及到宗法禮制、朝臣和皇帝之間的利益,皇帝和朝臣那邊自然誰也說服不了誰。
于是爭吵不斷。
前朝吵鬧不休,后宮自然也不平靜。自打皇帝下詔禮部,太后便稱病關了宮門。
后宮有皇后壓著,倒也沒生出什么事端。
這段時間秦貴妃把蕭宴寧看管的很緊,生怕他年幼被人忽悠說出不該說的話。這個時間點,說錯話,哪怕是被人刻意引誘著說錯話,在皇帝心里就會落下一個很不好的印象,遭厭棄都有可能。
秦貴妃自然不會讓蕭宴寧陷入這樣的境地。
蕭晏寧也不想,他好不容易把皇帝的好感刷出來點,可不想功虧一簣。
所以這段時間,蕭晏寧很聽話,被秦貴妃直呼太聽話了。
至于秦貴妃自己,她并沒有躲起來。甚至只要身體允許,她從不缺席各種應該出現的場合。而且每次前去給皇后請安時,秦貴妃都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像孔雀那般又漂亮又矜傲。
若有人借機說一些難聽話,秦貴妃更是毫不留情地反諷回去。
秦貴妃本來就有點任性、高傲,在皇帝面前也沒刻意掩蓋過自己的本性。她出身國公府,待字閨中時沒受過委屈,入宮后得皇帝盛寵,也沒人給她氣受。
她吃穿用度無一不精,這幾年向來都是別人避她鋒芒,她何時伏低做小過。
以前的秦貴妃眼里容不下沙子,現在更是如此。她姓秦,她姑姑是太后,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皇帝和太后之間出了矛盾,秦貴妃夾在中間自然為難。
可為難歸為難,卻還不至于讓人看笑話。
秦貴妃高傲的來永坤宮,高傲的離開,那姿態要多惹眼就多惹眼。
等她走后,眾人視線有意無意落在康淑妃身上。現在朝堂上的局面是皇帝想要的,但也可以說是康淑妃把最后那層布割了個口子,皇帝才順勢而為。
康淑妃是皇帝姨表妹,她稱呼皇帝生母一句姨母,在通州,她的身份可以說和如今的秦貴妃一樣。
有皇帝生母撐腰,就連皇后都要避其鋒芒。
只是康淑妃的性子一向冷淡,不愛顯擺,沒有秦貴妃這么囂張、高調。
但再怎么冷清的人,有了軟肋也就有了弱點,有了弱點就會對現實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