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最近因楊家之事有意冷落太子,然而今天劉海親自送奏折去文華殿,說是皇帝讓太子批閱。
太子恩寵如舊。
東宮詹士府官員聽聞后都跟著松了口氣。
太子看著手頭上的奏折,微微垂下眼。
隨即,宮里宮外有傳言,皇帝之所以把楊家事情翻篇,是福王為太子美言之故。
福王得皇帝寵愛,又以太子為尊,所以太子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氣盛。
等蕭宴寧醒來,硯喜忙把傳言說給他聽。
蕭宴寧無語了,這都是什么跟什么,皇帝和太子之間的事,那是皇帝一念之差,他哪有那個本事影響皇帝對太子的態(tài)度。這件事,說到底還是皇帝對太子看重,和他有個毛線關(guān)系。
京城事情就是多,但凡有個什么風吹草動,一些人恨不得拿放大鏡去觀察,找到里面的與眾不同之處,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編排出一百個版本。
蕭宴寧懶得理會這些,也解釋不清,正好皇帝允準他休息三日再上朝。
這三天,蕭宴寧干脆閉門不出。
硯喜倒是時常出門。
都知道硯喜是貼身服侍蕭宴寧之人,他的一舉一動也備受人關(guān)注。
造就的結(jié)果就是硯喜一出王府就被人盯上了。
硯喜出府是奉命辦事,神色格外凝重。
盯著他的人還以為他要辦什么大事,結(jié)果硯喜沒干別的,就是找魚牙買魚苗。
他買的還不是那種有著美好寓意的觀賞魚,而是一些能吃的魚。
得知這個消息,想到福王府那處景色甚美的池塘,幾個皇子心道,蕭宴寧該不會拿那個池塘養(yǎng)魚吧。
這次他們還真猜對了。
蕭宴寧答應(yīng)過梁靖,要養(yǎng)點魚,等他從邊境回來,兩人在王府后院烤著吃。
而且沒出門的這三天,蕭宴寧還親自為梁靖準備了個房間,里面的器具都是按照梁靖所說的擺。
這些是他答應(yīng)過梁靖的事,自然不能忘了。
蕭宴寧心想著,先養(yǎng)一批試試,萬一養(yǎng)的不好,還有機會繼續(xù)養(yǎng)。
京城的夏天還未過去,福王府第一批魚剛剛有所長大,皇帝下旨讓安王回京了。
大齊和西羌這仗打了四年多,朝堂上早就在爭吵要不要繼續(xù)打下去。
這個夏末秋初,皇帝做出了決斷。
安王歸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