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孫瓚率領著他的大軍漸漸遠離了當前的營地,踏上了返回北平的路途。
一路上,月色如水灑落在行軍隊伍身上,但每個人都不敢有絲毫懈怠,緊緊跟隨前方將領的步伐。
次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剛剛照亮大地時,麴義登上了城頭。
他極目遠眺,正想觀察一下周圍的局勢變化。
恰在此時,一名探馬匆匆趕來稟報:“將軍,昨夜之間,公孫瓚的軍隊竟然如潮水般退走了!”
聽到這個消息,麴義心中不禁一驚,連忙追問詳細情況。
那名探馬喘著粗氣說道:“據屬下探查得知,公孫瓚似乎是聽從了其部下的某個建議,于昨晚連夜撤退,如今他們的身影早已消失在了遠方……”
麴義此時臉上不但沒有一絲喜悅,反而有了恨鐵不成鋼的表情,麴義憤怒的說:“公孫瓚真是爛泥扶不上墻,就不能在這里和吾演一場戲,汝這一走吾不就尷尬了嗎?”
一旁的副將疑惑問道:“將軍何出此言?
公孫瓚撤軍,于吾等而言應是好事啊!”
麴義白了他一眼道:“汝懂什么。
吾本欲借公孫瓚之手,向主公表明此處戰事吃緊,需更多糧草兵員。
現他撤兵,主公定會以為樂城已無大礙,怎會再增派援軍?反而會要求吾等大軍回援鄴城的。”
過了幾天時間,正當麴義懊惱之時,又有探子來報:“將軍,主公使者前來。”麴義忙整衣相迎。
使者宣讀韓馥的意思,大意是公孫瓚既退,樂城已安,命麴義率部分守軍回援鄴城。
麴義領命后暗忖,若此時回援,城中兵力空虛,恐再生變數。
另外自己坐山觀虎斗的想法就不能夠實現了。
于是修書一封,詳述利弊,懇請暫留樂城鞏固防務,另外麴義宣稱自己由于和公孫瓚大戰過后,身體不適無法領兵,當他康復了一定會領兵援救鄴城的。
很快韓馥收到書信后,權衡再三,準其所請,并許以額外糧草輜重支援。
麴義得了準信,松了口氣。
雖公孫瓚撤軍打亂計劃,但如今也算有所轉機。
他召集將士,重新部署防務,警惕公孫瓚殺個回馬槍的同時,也為將來可能的戰事積極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