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珺有些分不清,帝王究竟是真心實意,要帶她與儒祈一家三口團(tuán)圓,還是打個巴掌給個甜棗,想讓這件事徹底過去。
但把儒祈擺出來,她的那些堅持也控制不住弱下來。
沒有什么,能比得過儒祈能陪在她身邊更重要,即便只有生辰這一日。
玉珺看著帝王一副息事寧人的做派,到底是點了頭。
回長春宮后,蘭榮不知內(nèi)殿發(fā)生了什么,歡喜又痛快道:“娘娘您不知,方才奴婢瞧見盎柔沒等通稟便被直接帶進(jìn)去,可是給奴婢氣壞了,還是娘娘您厲害,只要您往那一站,旁人都入不得陛下的眼,瞧瞧,她還不是被灰溜溜趕了出去?”
這話聽在耳里,卻讓玉珺覺得諷刺的很。
且不說內(nèi)殿的事,與蘭榮所認(rèn)為的不同,即便真如蘭榮所說的那般,她也覺得被悲哀至極。
若他的心不曾有半分偏移,又哪里會有被比較的機會?
但玉珺看她歡喜的模樣,也不忍將自己身上受了冷水也潑到她身上去。
日子過的很快,九月二十這日,玉珺在長春宮旁的園子中支起了爐子,等著帝王與儒祈歸來。
年少時,她陪著帝王一起習(xí)武,會了騎馬射箭,二人一同去獵了只兔子,回來后生了火準(zhǔn)備烤著吃,卻被宮人發(fā)現(xiàn),將東西收了去。
那時候她忍不住感嘆,下山雖好,但卻沒有寺中自在。
少年帝王與她許諾:“尋常日子不行,但你的生辰,我定能陪你一同獵野味吃。”
儒祈出生的那年,他們一起在王府支了爐子,那時候他已有權(quán)勢在手,無人敢置喙,但小儒祈咿咿呀呀只懂喝奶,后來入了宮,儒祈到了皇后膝下,見到了也只會板著小臉說一句,不合規(guī)矩。
故而此時除了果子和茶水,只有準(zhǔn)備燙煮的長壽面。
約莫到了時辰,便見趙硯徽帶著儒祈緩步而來,即便是儒祈生的更像她些,但遠(yuǎn)遠(yuǎn)看過去,二人神態(tài)舉止也似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玉珺展開笑顏,站起身來迎接上幾步,看了帝王一眼,便俯身去看儒祈:“冷不冷?快來爐火旁暖一暖。”
她去牽儒祈的手,儒祈沒躲,但身子卻僵硬著。。
趙硯徽笑道:“你瞧你娘,心里只有你,我這個夫君都要往后放。”
玉珺聽著這話,竟覺有些惡寒。
但她不想讓儒祈看出什么,干脆將頭轉(zhuǎn)過去什么都沒說。
三人坐下來,分明是靠著血脈相連起的,卻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生疏與隔閡。
趙硯徽問起儒祈課業(yè),儒祈答的畢恭畢敬,確實很像君臣,但卻不像父子。
說話間,帝王回頭看她,自然地將她的手拉過來,用溫?zé)岬恼菩呐骸敖刑m榮煮長壽面罷。”
玉珺點了點頭,回身囑咐蘭榮時,卻見內(nèi)侍站在不遠(yuǎn)處踱步,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她下意識轉(zhuǎn)過頭來看帝王,見他似也發(fā)覺,松開她的手,有些不耐起身:“都說了,今日任何朝事不準(zhǔn)送到我面前,是誰這么不長眼。”
他站起身:“珺兒,我去去就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