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架前立定,謝端陽不慌不忙地瀏覽兩遍,然后才隨意揀選了本線裝手抄本翻看起來。
是名散修的生平筆記,這沒什么稀奇,只是對方居然是天南一地不多見的修佛之人。
這和尚修為不甚高,終其一生最多不過是練氣十一二層而已,連筑基境界都沒有達到。
此人家境貧寒,早早被父母舍了,送進間山野小廟做沙彌,做些噼柴擔水掃地的活計。
然后機緣巧合下,將卷廟中傳承下來無人能解的經文修成。
靠著一兩手術法,在鄰近郡縣闖下不小名氣,廣受富商官宦供養。
原本乏人問津的破廟也變得香火鼎盛,往來如織,一時間好不快活。
只可惜他資質算不得上佳,悟性也只一般,天南這里修佛者寥寥,無人可與其相互交流心得。
很快,這位法元大師修行便陷入遲滯狀態,十數年未有進展。
于是在考慮許久后他終于下定決心,舍棄一切,入世體悟凡塵,以求心境突破。
途中,他又自遇到了兩位同伴。
一個本是江湖豪俠,將世俗武藝修至絕頂后,偶得到本散修傳承,正式踏入修行之門。
還有個是個領了皇命要修部大典的文臣,博覽群書,亦是從道藏中某本冷僻書籍中悟出修行之理,然后棄官修道。
三人性情雖然不同,但趣向卻是一致,結為至交好友,結伴同游十數年。
走遍了鄰近兩國絕大部分的名山大川,偶然顯露神通,也留下不少事跡。
最后,文臣因為資質優異,又得了份仙緣,是以被位高階修士相中根骨,接引拜入山門當中。
豪俠武夫早年廝殺落下暗傷,傷了根基,在間廟中坐化。
最后又唯獨剩下法元和尚一人,無心再次游歷,索性留在廟中,將自己那些年的經歷一一記錄道明。
鋪內游記筆錄等,大多都是類似來歷,也不知他們是如何搜集到。
雖說以其練氣的見識,對于現在的謝端陽而言全無作用。
他對此人修習的佛門功法倒是有些興趣,只可惜筆錄中只是有些零碎字句,難以連貫起來,多半是被蜂刺這組織收走。
太虛鏡雖有推演補全之能,但也受到謝端陽自身見識影響。
佛門修法與尋常功法大為不同,想要從頭推演出來,也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心力。
雖然已經極力遮掩自家神識,但修士看起來著實要比凡人快上許多。
不多時,他就將厚厚一本游記翻過一遍,又自附近書架取過來本真正修行能用上的道書。
大概率是鄰近無邊海,又或者有嵐海宗遺澤的關系。
這里的道書,不唯功訣,就連法術,也是以水系相關數目最多。
其中很是有幾門低階術法,是他先前也未見。
只是這時,就看出書鋪的雞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