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滴滴滴——!!!”
第67章人算天算王牌潰敗隴東原
激昂至前所未有的沖鋒號聲穿透震耳的槍炮聲,響徹野狐嶺的山谷!所有原本因敵軍突然猛烈阻擊而略顯遲疑、正等待命令的紅軍戰士們,此刻看到敵軍自己內部亂成了一鍋粥,防線從內部崩塌,頓時士氣爆棚,熱血上涌!
“沖啊!敵人自己亂啦!”
“殺啊!沖上去!繳槍不殺!”
“同志們!為了犧牲的戰友!沖啊!”
李云龍一把甩掉頭上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軍帽,光著頭,端起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嚎叫著第一個躍出了臨時掩體:“二團的!跟老子沖!剁了國民黨王牌師的威風!”
黃木生、周志明等各級指揮員也紛紛身先士卒,率領部隊,如同決堤的洪流,朝著已然陷入內部崩潰的敵陣發起了排山倒海般的總攻!
沙馬爾格的騎兵營更是如同一股貼地卷來的鋼鐵旋風,從東側翼猛地殺出,馬蹄踐踏起漫天黃塵,雪亮的馬刀在陽光下閃爍著死亡的寒光,他們并不直接沖擊尚有抵抗的核心陣地,而是如同熱刀切黃油般,兇狠地楔入潰逃士兵最密集的區域,馬刀劈砍,騎槍射擊,進一步加劇了混亂和恐慌,將潰敗的浪潮徹底引向絕望的深淵。
野狐嶺上,俞濟時看著眼前這如同地獄般的景象,聽著四面八方震耳欲聾的紅軍喊殺聲、沖鋒號聲和自己士兵絕望的哭嚎,臉色死灰,嘴唇不受控制地哆嗦著,腦子里只剩下兩個字:“完了……”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在極度的絕望和眩暈中,反而被逼出了一絲冷酷到極致的清醒。敗局已定,任何努力都無法挽回這場由內而外的總崩潰了。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止損,就是逃!能跑出去多少是多少!必須保住第一師最后的骨血和種子!
壯士斷腕,猶未晚也!
“命令!”俞濟時的聲音嘶啞得幾乎破音,卻異常果斷,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狠厲,“所有部隊,各自為戰!向南突圍!向黑水峪方向突圍!能跑多少算多少!丟掉所有重武器、輜重!輕裝!輕裝!跑!警衛營!師部直屬隊!向我靠攏!跟我沖出去!”
他不再試圖去收攏那些已經完全失控、陷入群體性癲狂的新兵,而是立刻以最冷酷的效率,集合起身邊還能掌握的師部直屬隊、警衛營以及最近幾個尚存建制、軍官控制力較強的老兵連隊,組成一個相對堅實的核心戰斗群,毫不猶豫地丟棄了那幾門寶貴的山炮、沉重的重機槍、彈藥車以及所有累贅物資,甚至顧不上那些躺在地上呻吟的傷兵,以一種近乎殘忍的決絕,脫離混亂的主戰場核心,朝著南方火力相對薄弱的區域亡命沖殺!
此刻,什么占領慶陽,什么殲滅紅軍,什么黨國榮譽、校長厚望,全都拋到了九霄云外。活下去,把第一師這些最后的老底子和軍官骨干帶出去,就是唯一殘存的念頭!
王林在望遠鏡中清晰地看到了那面顯眼的青天白日師級指揮旗開始快速向南移動,其核心部隊拋棄友軍、脫離混亂主戰場的行為極其果斷。“想跑?丟卒保帥?沒那么容易!一團!陳阿海!給我死死釘住他們!二團快速掃清嶺上殘敵,向一團靠攏,合力圍殲!”
陳阿海的一團確實忠實地執行了命令,他們在野狐嶺以南預設的阻擊陣地發揮了作用,成功攔截住了俞濟時撤退的鋒頭。但俞濟時斷尾求生的決絕和其核心部隊(主要是警衛營和老兵)在絕境中爆發出的驚人求生欲和戰斗力,超出了預料。他們根本不做過多纏斗,而是集中所有自動火器和精銳人員,朝著紅軍阻擊線的薄弱結合部,發起了一波又一波不計代價的亡命突擊,火力兇猛,攻勢瘋狂。
而被俞濟時拋棄在野狐嶺主戰場上的那三千多名主要是新兵的敵軍,則徹底失去了指揮和斗志,眼見長官們率先逃跑,退路又被紅軍截斷,僅存的抵抗意志瞬間瓦解,在獨立團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很快便成片成片地放下了武器,舉手投降。
最終,當李云龍的二團主力清理完嶺上大部分殘敵,迅猛向南方合攏,試圖與一團完全封閉包圍圈時,俞濟時已經帶著大約四千至五千人的部隊(主要是軍官、警衛和戰斗老兵),丟下了所有的重裝備和累贅,以慘重的代價,硬生生從紅軍尚未完全扎緊的口子里突了出去,頭也不回地向著黑水峪方向狼狽逃竄。
夕陽如血,將野狐嶺染成了一片赤紅色。硝煙尚未散去,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味、火藥味和塵土味。廣闊的戰場上,到處都是舉手投降的敵軍士兵、堆積如山的武器裝備(包括那幾門被遺棄的75山炮)、散落的物資文件和安靜下來的車馬殘骸。
王林走上仍在冒煙的山頭,望著俞濟時逃跑方向揚起的滾滾塵土,雖然未能達成全殲第一師的最終目標,些許遺憾之余,但臉上依舊露出了驚險勝利的笑容。
這一戰,先以游擊炮戰持續三日,耗其筋骨,挫其銳氣,亂其心神;再趁其內亂、自毀長城之際,雷霆一擊,終究是將這國民黨的頭等王牌師徹底打垮了!殲俘其超過七千之眾,繳獲無數,更重要的是,徹底打掉了第一師不可一世的氣焰和威名!但是不愧是第一師啊,差點追擊變成主力決戰,要不是俞濟時沒有算到炸營的新兵,這場戰斗就算勝自己怕是也要慘勝啊。
“迅速打掃戰場,清點戰果,優先救治傷員,不分敵我!”王林的聲音洪亮而充滿自信,傳遍山野,“給中央發電:我獨立旅于隴東地區,經三日激戰,重創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第一師,斃傷俘敵逾七千眾,繳獲山炮、重機槍等武器裝備無數,敵師長俞濟時率殘部不足五千潰逃!隴東之危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