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完成對敵指揮系統、預備隊、集結地的毀滅性打擊任務,僅需30-60分鐘的炮擊時間。時間綽綽有余?!?/p>
【重炮處置方案:強烈不建議嘗試帶走150mm重炮。其極其笨重,轉移困難,需要汽車或騾馬牽引將其從陣地上拖出來,在夜間穿越復雜地形,速度極慢,很快就會成為日軍追擊的活靶子。核心戰術目標是“摧毀第6師團進攻能力”,而非繳獲裝備。應在完成炮擊后,由工兵迅速安裝炸藥,徹底炸毀所有重炮及剩余彈藥,使其徹底癱瘓。】
王林對系統的分析深以為然,決心更加堅定。他最后命令系統進行終極評估:“系統,綜合我所有的思考、推演以及你的分析,對這個‘夜間敵后掏心,炮火反向洗地’的最終方案,做一個全面的總結性分析,給出成功概率和最終可能達成的戰果評估。”
系統進行了最終合成推演:
【最終結論(夜間執行版):】
將行動發起時間設定在夜間,是決定性的關鍵手。它極大壓制了日軍的絕對優勢,將獨立旅的作戰風險降至相對最低,同時將潛在戰果擴大到極致。
有效安全窗口:從滲透到撤離,有效安全時間可從白天推演中的約90分鐘,延長至至少4小時,甚至可能覆蓋整個夜晚。
行動節奏:前1小時用于隱秘接敵、奪取炮兵陣地和控制關鍵節點;中間1-2小時用于對第6師團指揮系統、預備隊、前沿兵力集結地、物資囤積點進行毀滅性的、奢侈的炮火覆蓋;同時,各步兵團依托有利地形和猛烈炮火支援,層層阻擊瘋狂反撲的日軍部隊;最后1小時用于徹底破壞所有無法帶走的重武器和剩余彈藥,而后主力按預定路線撤離。
預期戰果:極有可能將第6師團的指揮中樞和進攻骨干力量徹底打殘,使其在未來數天甚至更長時間內完全喪失組織大規模進攻的能力,戰役層面意義重大。甚至存在趁機予敵重大殺傷的機會。
最終結局:獨立旅可在日軍陷入全面混亂、直至黎明時分航空兵能夠出動前,早已有序撤離戰場,消失在廣闊的戰場迷霧之中,留給日軍的將是一個陷入癱瘓、指揮失靈、傷亡慘重、一片狼藉的第6師團,或者可擇機考慮全殲。
第103章死地后擊謀敵炮轟寇(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根據情報,第6師團和第114師團同屬日軍第10軍,這兩個師團是并行的進攻主力,它們之間更多是左右翼的協同關系,其后方并未有建制完整、作為戰略預備隊的其他日軍師團跟進。那就意味著不怕敵人后面會有援軍,側翼各敵軍都有自己的進攻路線和任務。。。
“那么這里就是第6師團的死地”王林猛地睜開眼,眼中的疲憊已被銳利的光芒和破釜沉舟的決心所取代。所有的推演、所有的風險、所有的機遇都在他腦海中清晰無比地交織成一幅壯闊而危險的作戰藍圖。
王林的思維在系統的輔助下高速運轉,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念頭冒了出來:“如果。。。如果我們行動足夠迅速、打擊足夠致命,有沒有可能不僅僅是擊潰,而是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重創甚至近乎‘全殲’第6師團的核心戰力?如果真能達成這種前所未有的戰果,那是否意味著我們有機會,也有時間,帶走那些寶貝重炮?”
他立刻將這個想法拋給了系統:“系統,推演一個最佳情況:假設我部夜間滲透、奪占炮兵陣地的行動完美成功,并且利用炮火急襲,極其幸運地在一開始就精準覆蓋并摧毀了第6師團的師團部、旅團部及主要聯隊指揮部,導致其指揮系統從最高層徹底癱瘓。同時,正面的74軍察覺到我方創造的巨大戰機,果斷發起全面反擊。在這種日軍指揮完全失靈、首尾不能相顧、陷入極端混亂的‘奇跡般’(情景)下,我軍是否有機會在控制戰場后,嘗試繳獲并帶走部分重炮,特別是150mm重榴彈炮?”
【指令確認。推演基于“指揮系統被瞬間斬首、正面友軍強力反擊”之理想預設情景。。?!?/p>
【推演結果:理論存在極低概率的窗口,但依然伴隨巨大風險,且需滿足多項嚴苛前提條件?!?/p>
有利條件(在理想情景下):
時間窗口可能小幅延長:敵軍失去統一指揮,其反撲將呈現局部化、自發化、無序化的特點,效率大打折扣。這可能為我軍爭取到比原計劃(摧毀炮陣后立即撤離)多出1-2小時的寶貴時間。
戰場控制力增強:在友軍反擊和敵軍混亂的背景下,獨立旅對核心戰場區域(炮兵陣地周圍)的控制力會相對增強,可能暫時肅清小股敵軍,為技術操作提供相對安全的環境。
繳獲意愿強烈:若能繳獲(完好)的重炮,其政治意義和未來作戰價值將是巨大的,值得冒一定風險。
然而,致命挑戰與嚴苛前提絲毫未減:
技術難題是最大障礙:
牽引工具:150mm重炮極其笨重,絕非人力或普通騾馬可以拖動。必須依賴機械牽引。能否在日軍輜重隊中及時找到并繳獲足夠數量、狀況良好且燃料充足的軍用卡車或重型牽引車,是第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找不到車,一切免談。